图1,CT断层显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C1-5,颈椎管狭窄 图2,MR显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C1-6,并颈椎间盘突出C5-6,黄韧带皱褶,椎管狭窄,颈脊髓受压 图3,CR片显示颈椎退变,骨质增生,很难辨认后纵韧带骨化影及黄韧带皱褶肥厚影 图4,CT横断面显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突出于椎管压迫脊髓 图5,正常颈椎管呈椭圆形 图6,CT矢状面显示:颈椎间盘突出并椎体缘骨质增生,无后纵韧带骨化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一)概述 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是指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从而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产生肢体的感觉和运动障碍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疾患。年,Key首先报道了脊柱韧带骨化现象,并称之为“韧带骨化性脊柱炎”。年,日本学者尸解时发现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导致了脊髓压迫症。年,Terayma将该病理变化命名为“颈椎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oftheposteriorlongitudinalligamentofthecervicalspine,OPLL)。 (二)病因 后纵韧带位于推管内,紧贴椎体的后面自第二颈椎延伸骶骨。韧带上宽下窄,在胸椎比颈、腰椎为厚。在椎间盘平面以及椎体的上下缘,韧带同骨紧密接触,在椎体的中间部分,韧带同骨之间有椎体基底静脉丛所分隔。后纵韧带浅层连续分布3个或4个椎节,深层仅处于相邻两椎体之间。 后纵韧带骨化的确切病因尚不明确。已知原因包括: 糖代谢异常,12.6%患有糖尿病,而有隐性糖尿病的比例更高。 钙磷代谢异常,韧带骨化症患者常同时伴有甲状旁腺功能减低或家族性低磷酸盐性佝偻病。 创伤,椎体后缘静脉丛遭创伤作用发生出血,引起后纵韧带钙化、骨化。 全身性骨质增生和韧带骨化,常有后纵韧带骨化。 (三)病理 后纵韧带骨化在沿着纵轴方向生长的同时,在水平方向也同时扩大,形成椎管内的占位性病变,使椎管容积变小、椎管狭窄,造成脊髓、神经根受压,脊髓被挤压呈月牙形状,并被推向椎管后壁,骨化块的后壁呈波浪状改变。 骨化块主要由板层骨构成,由椎体后缘至板层骨之间依次为纤维组织、纤维软骨、钙化软骨。骨化灶与硬脊膜粘连,随着压迫程度的增加,硬脊膜变薄甚至消失,有时硬脊膜也发生骨化。 由于骨化块不断增大,脊髓受压发生严重变形,神经组织充血水肿,脊髓前角细胞数量减少,形态缩小。脊髓臼质有广泛的脱髓鞘变。 (四)临床表现 1,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患者的临床表现与邻椎管狭窄症、颈椎病临床表现十分相似,既可有脊髓压迫症状,也可有神经根受压症状。患者感觉颈部疼痛或不适,逐渐出现四肢的感觉、运动功能障碍和膀胱、直肠功能障碍,并进行性加重。查体发生肢体及躯干感觉障碍,深反射亢进,多伴有上肢及下肢病理反射。 2,脊髓症状产生的原因包括:(1)后纵韧带骨化灶逐渐生长变厚,在脊髓前方直接产生压迫(脊髓丘脑前束及皮质脊髓前束);(2)脊髓在受压并逐渐后移过程中,还受到两侧齿状韧带的持续牵拉。这种齿状韧带的牵拉可以在脊髓产生应力区,应力区集中在齿状韧带附着的邻近部位(皮质脊髓侧束);(3)当患者颈部突然后伸时,肥厚的黄韧带向前方膨出压迫脊髓,使脊髓在前方的后纵韧带骨化灶及后方前突的黄韧带夹击下造成脊髓中央管损伤综合征,产生四肢瘫,且上肢症状远较下肢为严重;(4)骨化物突入椎管恰好对脊髓前动脉造成压迫时,可引起中央沟动脉的血供障碍,使脊髓中央部损害,也表现为脊髓中央管损伤综合征。 3,并发症状 颈椎退行性改变颈椎退行性改变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加重,其病理改变累及椎间盘、椎体、椎板、小关节、韧带等各个部位。退行性改变是引起后纵韧带骨化的因素。后纵韧带骨化加速退行性改变。 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SH)此病又称Forestier病,是老年人的常见疾患。其主要病理变化为脊柱连续数个椎体前、外侧钙化和骨化,伴有或不伴有神经压迫症,外周骨与肌腱和韧带附着处通常也发生钙化和骨增生。多见于下胸段和腰段,典型X线片表现为脊柱前外侧连贯性、宽大的骨化带,受累区域椎间隙正常。 (五)辅助检查 1,X线表现及骨化类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X线片主要特征为椎体后缘异常的高密度条状阴影,根据骨化灶的形态和范围,日本学者津山将其分为四型①连续型;②.间断型;③混合型;④孤立型。 (1)连续型,骨化呈条索状连续跨越数个椎体,占27.3%; (2)节段型,骨化块呈云片状存在于每个椎体后缘,数个骨化灶可分别单独存在而无联系。该型最为多见,占36%; (3)混合型,既有连续的骨化块又有节段的骨化块,占29.2%; (4)孤立型,骑跨于相邻2个椎体后缘上方及下方,即发生于椎间盘平面,占7.5%。在颈椎后纵韧带骨化中,以C2椎节最为多见,其次为C4和C6椎节。一般2~5个椎节为最常见的发病数,平均约3个椎节。 狭窄率是侧位片中骨化块最大前后径与同一平面椎管矢状径之比。 2,脊髓造影术可观察到后纵韧带骨化灶对硬膜囊的压迫情况。Quekenstedt试验表现为部分或完全性梗阻。 3,CT扫描是诊断后纵韧带骨化症的重要方法,可以在横断面上观察和测量骨化物的形态分布及其与脊髓的关系。在CT扫描图像上,根据骨化灶的形态分为四型,即平板型、蕈伞型、山丘型、花束型。 4,MRI可观察脊柱韧带的形态和信号变化,骨化的后纵韧带常呈低信号强度凸入椎管,可见硬膜囊外脂肪减少及硬膜囊受压。弧立型后纵韧带骨化位于椎间盘平面,很难与椎间盘突出骨化进行鉴别。能在直接勾划出骨化灶范围程度及脊髓受压变化。 (六)诊断 根据上述神经学检查,结合X线、CT、MRI等影像学所见,可作出明确诊断。但有两个问题需要明确:(1)后纵韧带骨化并不一定有临床症状出现,不是每个平面都产生压迫症状的;(2)骨化灶还可以发生在黄韧带,产生明显的脊髓压迫症,若累及到胸、腰椎,则病情将更为复杂。 (七)治疗 1,保守治疗对于症状轻微,或症状明显但经休息后能得到缓解者,以及年龄较大有器质性疾病者,均可采用非手术疗法。常用的有头颅牵引、卧床休息、颈托固定、理疗、推拿疗法和药物治疗(注射消炎止痛、神经营养药物、神经生长因子)。 2,手术治疗目的是解除骨化的后纵韧带对脊髓的压迫。 ⑴手术适应证:①症状严重,骨化明显,椎管矢状径小12mm以下;②症状和体征进行性加重,保守治疗无效者;③影像上骨化灶十分明显,此时颈椎管已极度狭窄,轻微外伤即可引起脊髓损伤,有人主张积极手术。 ⑵前路减压术包括后纵韧带骨化灶的切除法和飘浮法。 颈前路手术适应征:①颈3以下节段性后纵韧带骨化,骨化灶厚度小于5mm,椎管狭窄率小于45%,前路手术较安全;②对于3个或3个以下节段的后纵韧带骨化灶,前路减压加植骨融合为首选。 前路骨化灶飘浮法先切除减压范围内椎间盘,再用咬骨钳将椎体部分咬除,并用微型钻头磨削切除椎体后缘骨质,将骨化灶四周完全游离软化呈浮动状态,骨化灶可以逐渐向前移动,从而达到减压目的。减压区域须植入髂骨块。 前路后纵韧带骨化灶切除术①彻底切除骨化灶。②彻底止血。③术中操作准、轻、稳,防止脊髓伤害。④无创操作,椎管矢状径小于3mm时,在术中发生瘫痪的可能性极大。⑤采用显微外科技术。⑥减压区域植入修整成形的髂骨或腓骨,但不要超过4个椎节。 ⑶颈后路手术包括椎板切除减压和椎管成形术两类。 从理论上讲,后纵韧带骨化均应施行颈前路手术,但由于技术上的原因,对于某些较为特殊的后纵韧带骨化,外科医师不得不选择颈后路手术。 颈后路手术适应证:①4个或4个以上节段的连续型或混合型后纵韧带骨化症;②后纵韧带骨化灶累及颈1~2者;③后纵韧带骨化灶波及颈胸段至颈7以下椎节者;④后纵韧带骨化灶伴发急性颈脊髓损伤,须作广泛多节段椎板切除除减压者。 椎板切除术①半椎板切除术操作简单,切除一侧椎板,关节突内侧缘、棘突基底部及黄韧带,对脊柱稳定性影响较小,但椎管扩大范围有限。②全椎板切除术切除棘突及双侧椎板,切除的范围除受骨化灶压迫的脊髓节段之后,还须包括上下各一正常椎节的椎板。对脊柱稳定性破坏较大,并可因环形疤痕形成脊髓压迫,骨化灶有不同程度的发展。颈椎屈度畸形率达到43%。 椎管成形术有单侧开门和双侧开门术,颈椎管成形术能增加脊柱稳定性,防止颈椎反屈畸形发生,并能控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灶的发展。椎管成形术中重要的技术环节是维持脊椎后结构稳定在手术时的位置,保持对脊髓的减压效果。 赞赏 长按治疗白癜风哪里好北京中科忽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