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管狭窄症是指由胸椎椎管内韧带肥厚与骨化、椎间盘硬性突出、椎体后缘骨赘、椎管发育性狭窄等病理改变中的一种或多种因素作用导致胸椎管容积减小、胸脊髓和(或)神经根受到压迫而产生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胸椎管狭窄症发病率虽不及颈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症高,但其后果较为严重,且非手术治疗效果通常欠佳,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有效治疗方式。胸椎管较细且胸脊髓血供匮乏,手术中容易发生胸脊髓的机械和缺血损伤,因此胸椎管狭窄症手术风险极大,对手术技术要求非常高,是脊柱外科的一大挑战。

临床症状:

①一侧或双侧下肢沉、僵、无力、行走不稳。

②一侧或双侧下肢广泛性麻木和(或)疼痛。

③脊髓源性间歇性跛行。

④大小便功能障碍或性功能障碍。

⑤胸腹部束带感。

⑥沿肋间神经分布的胸壁或腹壁放射性疼痛。

治疗:

对于单纯表现为胸壁或腹壁疼痛(肋间神经刺激症状)或胸脊髓损害症状较轻者(目前尚无量化标准),建议短期试行保守治疗,但保守治疗期间必须保持密切随访。具体保守治疗措施包括:①药物治疗: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物、营养神经药物;②理疗。

胸脊髓损害症状明显或随访期间呈渐进性加重趋势,建议尽快进行手术治疗,尽量避免胸脊髓发生不可逆性损害。

我科开展多种手术方式治疗胸椎管狭窄症,术中应用显微镜及电生理监测,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39岁,因背部疼痛伴双下肢截瘫4天入院。术前CT、MRI显示:T11/12胸椎管狭窄、胸椎间盘突出、后纵韧带骨化、胸脊髓受压。行后路胸椎管探查、脊髓减压、“涵洞塌陷法”切除骨化后纵韧带、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术后CT、MRI显示:T11/12胸椎管狭窄减压效果良好、骨化后纵韧带去除、胸脊髓受压解除。术后患者双下肢肌力逐渐恢复,出院时已能自行下地行走活动。

患者男性,79岁,因双下肢无力、行走不稳1年入院。术前CT、MRI显示:T9/10、T10/11胸椎管狭窄、黄韧带骨化、胸脊髓受压。行胸椎后路椎管探查、脊髓减压、神经松解、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术后CT、MRI显示:T9/10、T10/11胸椎管狭窄减压效果良好、胸脊髓受压解除。术后患者双下肢无力好转,行走活动正常。

患者女性,47岁,因双下肢麻木、无力、行走不稳8月入院。术前CT、MRI显示:T1/2、T2/3、T3/4胸椎管狭窄、后纵韧带韧带骨化、胸脊髓受压。行胸椎后路椎管探查、脊髓减压、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内固定术。术后CT、MRI显示:T1/2、T2/3、T3/4胸椎管狭窄减压效果良好、胸脊髓受压解除。术后患者双下肢麻木、无力好转,行走活动正常。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bomw.com/kjscyf/110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