厉以宁和林毅夫眼中的经济新常态 3月6日下午,全国政协12届三次会议首场会,在人民大会堂发布厅召开。全国政协常委、着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全国政协常委、着名经济学家林毅夫等委员就经济发展新常态回答提问。 对于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动力,厉以宁表示,新常态包括三个内容:第一,增长速度从过去的高速增长逐步走向中高速增长;第二,结构要调解,新常态是调解结构以后的经济,很多产业要不断升级;第三,北京国际白癜风医院要寻觅新的动力,今后经济增长要靠广大人民的创新精神、创业活动,过去靠数量范围的扩大、靠投资的驱动,不能适应白癜风哪治得好新的情况。 林毅夫表示,自己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期并没有调解,中国还有20年左右8增长的潜力。但这个"潜力",不是说中国会有20年8的增长,"潜力"和实际增长是有差别的。 林毅夫认为,根据经济增长的动力机制,经济增长是由于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基础是技术不断创新、产业不断升级。发达国家的技术、产业多在世界最前沿,所以它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都必须自己发明,要发明本钱非常高、风险非常大。从过去100多年的经验来看,发达国家靠这个机制,平均每年增长就在2~3之间。发展中国家也靠技术创新、产业升级,但由因此世界前沿之内的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具有所谓的后发优势。如果发展中国家知道利用这个后发优势,它的经济增长速度有可能比发达国家高两倍、三倍,就像中国改革开放以后,连续30多年平均每一年9.7的增长,靠的就是这个机制。 林毅夫表示,现在经过30多年,中国的后发优势还有多大?最主要的判断标准就是我们和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差距还有多大。衡量产业和技术最好的方式是看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由于人均收入水平代表的是这个国家、社会平均的劳动生产率水平。 林毅夫表示,所看到的最新可以比较的数字是2008年。在2008年时,依照购买力计算的人均收入水平,中国是美国的21,相当于日本1951年和美国的差距水平,新加坡1967年和美国的差距水平,相当于韩国1977年和美国的差距水平,这些东亚经济体利用后发优势,在一样的水平之下实现了20年8到9的增长。 林毅夫认为,通过上述比较,可以判断中国从2008年也有20年8增长的潜力。不过这个潜力的发挥受内外部因素的影响,这几年由于国际上还没有从2008年的危机当中复苏,中国的出口增长慢了很多,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增长速度就低于了8。 林毅夫表示,中国过去快速增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比较优势正在逐步丧失,由于劳动力本钱已明显上升。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还有比较优势。有以下几个领域:第一,可以从中低端迈向中高端的装备制造业,还有像新的电子产业、材料产业、精密仪器等;第二,像互联有很多新的业态,互联金融、电子商务、快递业务等;第三,新产业如绿色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等;第四,即使很多过剩产能产业,像水泥、钢铁、电解铝,随着一带一路走出去,也会创造很大的市场需求。林毅夫认为,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之下,中国经济有8的增长潜力,今年到达7左右的增长没有问题。 对一带一路战略,厉以宁表示,从上海自贸区的经验来看,关键是制度创新,它要复制一批可以推行的模式供大家来用。所以丝绸之路陆上、海上的一带一路都是在上海自贸区的影响之下能够发挥自己作用的。 厉以宁表示,这个进程中需要注意3点:第一,贸易和投资是并重的,适合于投资的就投资,适合于展开贸易的就贸易;第二,中国在这个进程中应当发挥自己的作用,比如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条经济带实际上有很多基础设施要做,把基础设施搞好,这对全部线路将来的畅通大有好处;第三,要跟沿线国家更好地合作,更好的谅解,也非常重要。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bomw.com/kjscys/99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