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健联呗 颈椎管狭窄症 1范围本《指南》规定了颈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定。 本《指南》适用于颈椎管狭窄症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定。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不属于本《指南》范畴。 2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 颈椎管狭窄症CervicalSpinalStenosis。 颈椎管狭窄症是指由于外伤、劳损等因素,引起椎曲紊乱,导致椎间盘突出、黄韧带增厚,使该平面椎管空间变窄,颈脊髓受压、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的综合征。 颈椎管狭窄症既往文献称“脊髓型颈椎病”,属于中医“痿证”、“痹症”范畴。 3诊断3.1诊断要点3.1.1病史 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有慢性劳损的因素,或有外伤史。 3.1.2临床表现 3.1.2.1症状 主要表现为慢性进行性的四肢感觉及运动障碍。自觉下肢麻木,肌肉发紧,步态不稳,头重脚轻,有踩棉花样感觉;或上肢发抖、无力,手指精细运动功能障碍;胸部或腹部有束带感;或心悸、睡眠欠佳、头晕、头痛;严重者有痉挛性不全瘫,甚至大小便障碍。 3.1.2.2体征 颈部僵硬,后伸、侧屈及旋转活动受限,棘突旁有压痛。 上肢可出现一侧或两侧的感觉减退,肌力下降,持物不稳,精细动作困难。肱二、三头肌腱反射亢进,霍夫曼(Hoffmann)征阳性。 下肢感觉、运动障碍为其首发症状,单侧或双侧下肢麻木、沉重感,步态不稳,下肢多有感觉障碍,深感觉存在;或下肢肌张力增高,呈不完全性痉挛性瘫痪;膝、跟腱反射亢进,踝、髌阵挛阳性,肌痉挛侧的巴宾斯基(Babinski)征阳性。 感觉障碍平面不规则,躯干部常从第2或第4肋以下感觉障碍,部分患者有大小便功能障碍。如出现痛觉、温觉与触觉分离现象,多为脊髓半侧受压所致,即半切综合征。 3.1.2.3影像学检查 3.1.2.3.1X线检查 颈椎X片上可见椎间隙狭窄,钩椎关节不对称,颈椎曲度减小、变直或反弓,呈Ⅲ—Ⅴ级,或椎体呈阶梯状改变,或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或有韧带钙化。椎间孔变小、关节突关节重叠等。腰椎X线片见腰椎曲度变小及侧弯,椎曲呈Ⅲ—Ⅴ级变化。(腰椎曲分级标准见附录A,以下各病同) 3.1.2.3.2CT检查 可以显示椎体后缘骨赘、后纵韧带钙化、多个椎间盘突出、黄韧带的增厚等情况。 3.1.2.3.3MRI检查 显示多个椎间盘突出,椎管节段性狭窄,或有后纵韧带钙化或黄韧带增厚等。 3.1.2.3.4其他检查 肌电图检查:神经体感电位(SEP)潜伏期平均值延长者为传导障碍,提示脊髓、神经压迫性损 害。 3.2鉴别诊断凡有脊髓刺激或者损害的病变均需与颈椎管狭窄症相鉴别。从X线摄片或CT扫描即能将颈椎骨折脱位、寰枢椎半脱位、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骨结核、骨肿瘤等病明确诊断。此外尚有以下几种疾病需与本病相鉴别。 3.2.1脊髓肿瘤 在疾病的早期,单凭症状和体征甚至X线摄片,颈椎椎管内肿瘤和颈椎管狭窄症难以鉴别。脊髓肿瘤一般症状呈进行性发展,到了晚期则可出现四肢完全性瘫痪以及大小便失禁等表现,进展速度比颈椎管狭窄症要快得多。颈椎管狭窄症除非发病后颈部受到外伤,较少出现完全性瘫痪的情况。X线摄片可见椎管扩大或椎间孔变大。MRI检查能明确椎管内肿瘤的诊断。 3.2.2脊髓空洞症 好发于20—30岁男性,感觉分离为其重要的特征,即痛温觉减退或消失,而触觉存在。X线摄片正常,MRI检查可直接发现脊髓上有空洞形成。 3.2.3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 本病可有广泛的上运动神经元和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各种表现,呈进行性发病,但无感觉障碍及括约肌障碍,罕见智能及精神障碍;有肌束颤动;肌电图检查可出现前角病变的典型改变;颈椎X线摄片无改变;腰穿奎氏试验通畅;脊髓碘油造影无梗阻。 3.2.4后纵韧带骨化症 本病可与颈椎管狭窄症合并存在。其X线侧位片上可见椎体后方相当于后纵韧带部位有密度增高骨化影,大小形态不一。CT检查能准确了解后纵韧带骨化的形态、成熟度、位置、范围、对脊髓的压迫等情况。 4辨证4.1肝阴不足证头晕目眩,胸闷心悸,睡眠不宁,四肢麻木、颤抖、无力,面色苍白。舌质淡红,舌苔白,脉弦细、无力。 4.2督脉阳虚证四肢发冷,疲倦,自汗,便溏、尿频。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虚无力。 4.3气滞血瘀证颈部及/或四肢疼痛,疼痛呈刺痛样,部位固定不移,夜间尤甚。舌质紫暗,苔薄,脉弦细、涩。 5治疗5.1治疗原则理筋,调曲,练功,以上病下治为主。 5.2治疗方法5.2.1理筋疗法 5.2.1.1药熨法: 对颈胸背部进行膏摩药熨,缓解肌肉紧张粘连。可将活血化瘀、温经通络的中药打成粗粉,加酒、醋各半拌匀,加热后纱布包裹,在病变局部热熨致皮肤潮红。(推荐级别:强推荐) 5.2.1.2针刺法: 选用颈夹脊穴和胸椎的华佗夹脊穴、肩井、肩中俞、肩外俞、曲垣等穴针刺调压;四肢穴位按循经取穴。可配合电针治疗,每天一次,每次30分钟,10天一个疗程,休息1天,再行第二个疗程。 (推荐级别:强推荐) 5.2.2正脊调曲疗法 5.2.2.1正脊骨法: 以“提胸过伸法”及“胸腰旋转法”为主,用以调整颈、胸、腰椎曲度和椎体旋转。症状缓解后适当选用牵颈折顶法。(推荐级别:强推荐) 5.2.2.2牵引调曲法: 采用上病下治方法为主,重点采用挂臂脊柱四维整脊牵引床行四维调曲法调整腰曲(牵引调曲法具体操作方法、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见附录C,以下各病同)。症状缓解后可辨证施牵。(推荐级别:强推荐) 上述正脊调曲疗法每天1-2次,10天一个疗程,休息1天,再行第二个疗程。 5.2.3药物疗法 5.2.3.1分证论治(推荐级别:强推荐) 5.2.3.1.1肝阴不足证 治法:滋阴养肝,祛风除湿。 主方:劳伤丸(《伤科方书》)或天麻丸(《医碥》)加减。 5.2.3.1.2督脉阳虚证 治法:补肾填精,通调督脉,强筋健骨。 主方:肾气丸(《金匮要略》)或补肾熟干地黄丸(《圣济总录》)或还少丹(《普济方》)、右归丸(《景岳全书》)、舒筋保安汤(《普济方》)加减。 5.2.3.1.3气滞血瘀证 治法:理气活血,舒筋止痛 主方:身痛逐瘀汤(《医林改错》)加减。 5.2.3.2中成药(推荐级别:强推荐) 选用补益肝肾、活血化瘀、舒筋止痛作用的中成药,如“颈复康颗粒”、“颈舒颗粒”。肝肾虚者,用“仙灵骨葆胶囊”。颈部贴敷活血舒筋类膏药,如“消痛贴膏”等。 5.2.3.3其他药物 5.2.3.3.1脱水疗法 在腱反射亢进、脊髓水肿压迫严重时使用。 5.2.3.3.2扩张血管药物 可以扩张血管,改善脊髓的血液供给。 5.2.4练功疗法 选用“健脊强身十八式“中的第五式至第十五式和第十八式之一进行锻炼,以利肌肉功能恢复。 5.3注意事项5.3.1治疗一般需3个疗程,椎曲改善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需较长时间。 5.3.2有病理体征时慎用颈椎牵引疗法,禁用颈椎正脊骨法。 5.3.3急性期不宜用颈椎牵引法,更不宜做颈部的按摩推拿。 5.3.4禁用旋转类手法。 5.3.5内服或注射激素类药物,请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使用,避免并发症。 5.3.6注意卧床休息,尤其急性期,卧床、颈托固定,有利于症状的缓解,避免并发症。 5.3.7如经整脊治疗3个疗程无效,或症状进行性加重,应选用其他治疗。 5.3.8药熨时温度以患者适应为宜,避免烫伤;所用药物尽量选择对皮肤刺激性小的,药熨后如局部皮肤有红点、出现过敏者,需停用本法。 5.3.9颈椎管狭窄症的诊断首先是临床症状和脊髓刺激或受损的体征,其次是相应的影像学改变,两者缺一不可。但其中更重要的是临床症状和体征。 6疗效评定标准根据颈椎管狭窄症百分评定法,分别记录治疗4周、6周及8周百分表数值,以分数计算为指标。治愈:基本能正常生活和工作,颈曲恢复达II级或I级。分数增加31分以上者;部分病例基 数偏高,则以总分达80分以上者。随访两年无复发为治愈。 好转:主要症状体征明显好转,颈曲改善1级或1级以上,分数增加5-31分者。治愈后随访有复发者。 参考文献[1]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整脊常见病诊疗指南[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7-19.[2]韦以宗.中国整脊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3]AjayKrishnan,BharatR.Dave,ArunKumarKambar,etal.Coexistinglumbarandcervicalstenosis(tandemspinalstenosis):aninfrequentpresentation.Retrospectiveanalysisofsingle-stagesurgery(53cases)[J].EurSpine,,23:64-73. [4]俞永林.颈椎管狭窄症[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9(1):88-89. [5]胡有谷,陈晓亮,刘勇.脊髓型颈椎病与颈椎管狭窄之间的关系及命名探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13(4):-. [6]WEIYI-zong,WANGXiu-uang,DAIGuo-wen,ect.SpinalstenosistreatedwithacupunctureOnhuatuojiaji(夹脊EX-B2)andvertebralcurvatureadjustment:reportoftherapeuticeffectoncases[J].worldjournalofAcupuncture-Moxibustion(WJAM),VOL.19,No.1,30thMar..(证据分级:Ⅱ级MINORS条目评分:18分) [7]陈斌,陈兆茹,马兰存,等.颈椎管狭窄症中医整脊学实践,第八次全国整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中华中医药学会整脊分会,:25-27. [8]张勤.颈复康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医学论坛杂志,26(14):85.(证据分级:Ⅲ级;M INORS条目评分:11分)。 政策解读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 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纲要》指出到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全国行政村4G覆盖率超过98%,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明显提升。 《纲要》明确了数字乡村发展的重点任务,其中指出要完善民生保障信息服务,推进全面覆盖乡村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系统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社会保险关系网上转移接续;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持乡镇和村级医疗机构提高信息化水平,引导医疗机构向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建设完善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等。 以下是《纲要》全文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年)》和《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特制定本纲要。 一、现状与形势 当前,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空前活跃,不断催生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推动全球经济格局和产业形态深度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作出一系列战略决策,统筹推进网信事业快速发展。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线上线下融合的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村信息服务体系加快完善,同时也存在顶层设计缺失、资源统筹不足、基础设施薄弱、区域差异明显等问题,亟需进一步发掘信息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巨大潜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立足新时代国情农情,要将数字乡村作为数字中国建设的重要方面,加快信息化发展,整体带动和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数字化生产力,注重构建以知识更新、技术创新、数据驱动为一体的乡村经济发展政策体系,注重建立层级更高、结构更优、可持续性更好的乡村现代化经济体系,注重建立灵敏高效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系,开启城乡融合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着力发挥信息技术创新的扩散效应、信息和知识的溢出效应、数字技术释放的普惠效应,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着力发挥信息化在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基础支撑作用,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构建乡村数字治理新体系;着力弥合城乡“数字鸿沟”,培育信息时代新农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把数字乡村摆在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位置,加强统筹协调、顶层设计、总体布局、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坚持全面振兴,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和信息化发展规律,统筹推进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信息化建设,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创新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引导城市网络、信息、技术和人才等资源向乡村流动,促进城乡要素合理配置。坚持改革创新,深化农村改革,充分发挥网络、数据、技术和知识等新要素的作用,激活主体、激活要素、激活市场,不断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坚持安全发展,处理好安全和发展的关系,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积极防范、主动化解风险,确保数字乡村健康可持续发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建立与乡村人口知识结构相匹配的数字乡村发展模式,着力解决农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提升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三)战略目标 到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初步进展。全国行政村4G覆盖率超过98%,农村互联网普及率明显提升。农村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建成一批特色乡村文化数字资源库,“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快向乡村延伸。网络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信息化在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中的作用更加显著。 到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乡村4G深化普及、5G创新应用,城乡“数字鸿沟”明显缩小。初步建成一批兼具创业孵化、技术创新、技能培训等功能于一体的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基本形成乡村智慧物流配送体系。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数字治理体系日趋完善。 到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城乡“数字鸿沟”大幅缩小,农民数字化素养显著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 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数字乡村,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三、重点任务 (一)加快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大幅提升乡村网络设施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加快农村宽带通信网、移动互联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发展。持续实施电信普遍服务补偿试点工作,支持农村地区宽带网络发展。推进农村地区广播电视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在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同步做好网络安全工作,依法打击破坏电信基础设施、生产销售使用“伪基站”设备和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完善信息终端和服务供给。鼓励开发适应“三农”特点的信息终端、技术产品、移动互联网应用(APP)软件,推动民族语言音视频技术研发应用。全面实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构建为农综合服务平台。 加快乡村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动农村地区水利、公路、电力、冷链物流、农业生产加工等基础设施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推进智慧水利、智慧交通、智能电网、智慧农业、智慧物流建设。 (二)发展农村数字经济 夯实数字农业基础。完善自然资源遥感监测“一张图”和综合监管平台,对永久基本农田实行动态监测。建设农业农村遥感卫星等天基设施,大力推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推进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和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推动农业农村基础数据整合共享。 推进农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推广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运用,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种植业、种业、畜牧业、渔业、农产品加工业全面深度融合应用,打造科技农业、智慧农业、品牌农业。建设智慧农(牧)场,推广精准化农(牧)业作业。 创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加强农产品加工、包装、冷链、仓储等设施建设。深化乡村邮政和快递网点普及,加快建成一批智慧物流配送中心。深化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培育农村电商产品品牌。建设绿色供应链,推广绿色物流。推动人工智能、大数据赋能农村实体店,促进线上线下渠道融合发展。 积极发展乡村新业态。推动互联网与特色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意农业、认养农业、观光农业、都市农业等新业态,促进游憩休闲、健康养生、创意民宿等新产业发展,规范有序发展乡村共享经济。 (三)强化农业农村科技创新供给 推动农业装备智能化。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装备制造业结合,研制推广农业智能装备。鼓励农机装备行业发展工业互联网,提升农业装备智能化水平。推动信息化与农业装备、农机作业服务和农机管理融合应用。 优化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建设一批新农民新技术创业创新中心,推动产学研用合作。建立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网络服务体系,支持建设农业技术在线交易市场。完善农业科技信息服务平台,鼓励技术专家在线为农民解决农业生产难题。 (四)建设智慧绿色乡村 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方式。建立农业投入品电子追溯监管体系,推动化肥农药减量使用。加大农村物联网建设力度,实时监测土地墒情,促进农田节水。建设现代设施农业园区,发展绿色农业。 提升乡村生态保护信息化水平。建立全国农村生态系统监测平台,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数据。强化农田土壤生态环境监测与保护。利用卫星遥感技术、无人机、高清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对农村生态系统脆弱区和敏感区实施重点监测,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 倡导乡村绿色生活方式。建设农村人居环境综合监测平台,强化农村饮用水水源水质监测与保护,实现对农村污染物、污染源全时全程监测。引导公众积极参与农村环境网络监督,共同维护绿色生活环境。 (五)繁荣发展乡村网络文化 加强农村网络文化阵地建设。利用互联网宣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互联网助推乡村文化振兴建设示范基地。全面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推进数字广播电视户户通和智慧广电建设。推进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建立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数字文物资源库”、“数字博物馆”,加强农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以“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为抓手,推进文物数字资源进乡村。开展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网络展览,大力宣传中华优秀农耕文化。 加强乡村网络文化引导。支持“三农”题材网络文化优质内容创作。通过网络开展国家宗教政策宣传普及工作,依法打击农村非法宗教活动及其有组织的渗透活动。加强网络巡查监督,遏制封建迷信、攀比低俗等消极文化的网络传播,预防农村少年儿童沉迷网络,让违法和不良信息远离农村少年儿童。 (六)推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 推动“互联网+党建”。建设完善农村基层党建信息平台,优化升级全国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推广网络党课教育。推动党务、村务、财务网上公开,畅通社情民意。 提升乡村治理能力。提高农村社会综合治理精细化、现代化水平。推进村委会规范化建设,开展在线组织帮扶,培养村民公共精神。推动“互联网+社区”向农村延伸,提高村级综合服务信息化水平,大力推动乡村建设和规划管理信息化。加快推进实施农村“雪亮工程”,深化平安乡村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公共法律服务”,建设法治乡村。依托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加快推广“最多跑一次”、“不见面审批”等改革模式,推动政务服务网上办、马上办、少跑快办,提高群众办事便捷程度。 (七)深化信息惠民服务 深入推动乡村教育信息化。加快实施学校联网攻坚行动,推动未联网学校通过光纤、宽带卫星等接入方式普及互联网应用,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宽带网络全覆盖。发展“互联网+教育”,推动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与乡村中小学对接,帮助乡村学校开足开好开齐国家课程。 完善民生保障信息服务。推进全面覆盖乡村的社会保障、社会救助系统建设,加快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社会保险关系网上转移接续。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支持乡镇和村级医疗机构提高信息化水平,引导医疗机构向农村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远程医疗、远程教学、远程培训等服务。建设完善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完善面向孤寡和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困境儿童、残障人士等特殊人群的信息服务体系。 (八)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发展。完善对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网络提速降费、平台资源、营销渠道、金融信贷、人才培训等政策支持,培育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信息化程度较高的生产经营组织和社会化服务组织,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为农民提供在线培训服务,培养造就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实施“互联网+小农户”计划,提升小农户发展能力。 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因地制宜发展数字农业、智慧旅游业、智慧产业园区,促进农业农村信息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以信息流带动资金流、技术流、人才流、物资流。创新农村普惠金融服务,改善网络支付、移动支付、网络信贷等普惠金融发展环境,为农民提供足不出村的便捷金融服务。降低农村金融服务门槛,为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小额存贷款、支付结算和保险等金融服务。依法打击互联网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九)推动网络扶贫向纵深发展 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深入推动网络扶贫行动向纵深发展,强化对产业和就业扶持,充分运用大数据平台开展对脱贫人员的跟踪及分析,持续巩固脱贫成果。 巩固和提升网络扶贫成效。打赢脱贫攻坚战后,保持过渡期的政策稳定,继续开展网络扶志和扶智,不断提升贫困群众生产经营技能,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 (十)统筹推动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 统筹发展数字乡村与智慧城市。强化一体设计、同步实施、协同并进、融合创新,促进城乡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加快形成共建共享、互联互通、各具特色、交相辉映的数字城乡融合发展格局。鼓励有条件的小城镇规划先行,因地制宜发展“互联网+”特色主导产业,打造感知体验、智慧应用、要素集聚、融合创新的“互联网+”产业生态圈,辐射和带动乡村创业创新。 分类推进数字乡村建设。引导集聚提升类村庄全面深化网络信息技术应用,培育乡村新业态。引导城郊融合类村庄发展数字经济,不断满足城乡居民消费需求。引导特色保护类村庄发掘独特资源,建设互联网特色乡村。引导搬迁撤并类村庄完善网络设施和信息服务,避免形成新的“数字鸿沟”。 加强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与利用。依托国家数据共享交换平台体系,推进各部门涉农政务信息资源共享开放、有效整合。统筹整合乡村已有信息服务站点资源,推广一站多用,避免重复建设。促进数字乡村国际交流合作。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数字乡村建设发展统筹协调机制,做好整体规划设计,研究重大政策、重点工程和重要举措,督促落实各项任务,形成工作合力。各地区要将数字乡村工作摆上重要位置,抓好组织推动和督促检查。深化“放管服”改革,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和广大农民参与数字乡村建设。加强数字乡村理论研究,开展数字乡村发展评价工作,持续提升数字乡村发展水平。 (二)完善政策支持。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依据本纲要,将数字乡村建设融入信息化规划和乡村振兴重点工程,完善产业、财政、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配套政策措施,持续推进落实。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与国家级投资基金的引导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支持数字乡村战略实施。 (三)开展试点示范。选择部分地区按照统筹规划、整合共享、集聚提升的原则,统筹开展数字乡村试点示范工作,边试点、边总结、边推广,探索有益经验。 (四)强化人才支撑。开展信息化人才下乡活动,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和妇女、老年人网络知识普及。充分发挥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大学生村官、科技特派员、西部计划志愿者等主体作用,加强农民信息素养培训,增强农民网络安全防护意识和技能。 (五)营造良好氛围。创新宣传方式,及时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营造全社会北京治白癜风去哪个医院北京看白癜风哪间医院最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