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萎缩侧索硬化这一疾病又称为渐冻人症。曾看到有的患者在渐渐被“冻住”。这一疾病和其它疾病最大的不同点是,患者的脑子非常清楚,有的患者是慢慢的看着自己的肌肉一点一点的萎缩,失去知觉,看着自己死亡。而医生,也是这样看着患者,胳膊逐渐的再抬不起来,逐渐的像被冻住一样……

渐冻人症发病牵涉的因素非常多,有可能和遗传因素有关,有可能和后天生活以及环境有关。而患病后,大部分病人表现都差不多,逐渐发生肌肉萎缩,这个病是一个逐渐进展的过程。不管你用什么治疗,病人感知不到他的肌力会改善,只是它进展的速度可能会延缓一点。这个病能不能阻断?当然我们都非常希望任何一个病发现的时候,都能想办法阻断。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也非常期待会有那么一天。

运动神经元病,起病隐袭,常无外感温热之邪,灼肺伤律的过程,大多一旦出现症状,便主要表现为虚损之象。因此本病主要是由先天禀赋不足,后天失养,如劳倦过度,饮食不节,久病失治等因素损伤脾胃肝肾,致气血生化乏源或精血亏耗,则筋脉肌肉失之儒养,肌萎肉削,发为本病。

脾胃虚损

脾为后天之本,津液气血生化之源,主四肢肌肉主运化主涎;胃主受纳,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布散于全身。脾胃虚弱,或因病致虚,由虚致损、损伤脾胃,使脾胃受纳运化失常,气血生化不足,无以生肌,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无以为用,故出现四肢肌肉萎缩,肌肉无力,甚至吞咽困难,咀嚼无力,口张流涎。脾虚累及肺脏、肺主气主声,故出现语音含糊,构音不清,呼吸气短。

脾肾虚损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生髓,先天禀赋不足,精亏髓少,或劳倦伤肾,肾气亏虚,不能温煦脾阳,脾阳不振,不能运化水谷精微以濡养肌肉筋脉,即出现四肢肌肉萎缩、肢体无力。肾为作强之官,肾气之充沛,又需脾胃之补养,脾肾两虚则骨枯髓虚,形瘦肉萎,腰脊四肢痿软无力。

肝肾阴虚

肝藏血,主筋,主风,主动;肾藏精,主骨主髓。先天不足,肾精亏虚,或房事不节,或劳役过度,精损难复,阴精亏损,虚阳浮动,肝血不能濡养筋脉,虚风内动,故见肌束颤动,肢体痉挛。但凡肌肉震颤跳动,腰反射亢进者,责之于肝。

湿热浸淫,虚实夹杂

脾土恶湿喜燥,肝脏体阴用阳,肺朝百脉,通调水道。脾虚失运则聚湿化热,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由是阴火内炽。阴火主要是下焦肝肾之火,肝经湿热浸淫,流注于下,筋骨萎软无力。另外,脾胃虚弱,内生湿热,阻碍运化,精微物质不能上输于肺,百脉空虚,肌肉组织失养。故本型为虚实夹杂之症。

运动神经元疾病的常见症状如下:

1、通常以手部小肌肉无力和肌肉逐渐萎缩起病,可波及一侧或双侧,或从一侧开始以后再波及对侧。同时肌萎缩向上扩延,逐渐侵犯前臂、上臂及肩带。肌力减弱,肌张力降低,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肌束颤动常见,可局限于某些肌群或广泛存在,用手拍打,较易诱现。

2、声音嘶哑、舌肌萎缩、说话不清、吞咽困难、唾液外流、进食或喝水呛咳、呼吸困难、痰液不易咳出。

3、上运动神经元型患者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发紧、动作不灵。专家指出,因病变常先侵及下胸髓的皮质脊髓束,故症状先从双下肢开始,以后波及双上肢,且以下肢为重。

4、单侧或双侧手肌无力、并带有明显颤动,大小鱼际肌肉萎缩。

5、上肢肌肉及肩胛肌肉萎缩,抬手困难,梳头无力,下肢呈痉挛性瘫痪,行走缓慢,步态呈剪刀状。

出现以上症状的患者,医院检查治疗,如果运动神经元疾病长期得不到治疗,会导致肢体挛缩、畸形、关节僵硬,身体运动机能也会逐渐丧失,从而导致卧床,为家庭也带来极大的负担。及早发现,及时治疗,才能及时的控制病情的恶化。

病案举例

王飞(化名),男,43岁,个体老板,年8月13日就诊。患者四肢乏力、肌肉萎缩进行性加重8月余。诊见:四肢乏力,双上肢肌肉萎缩,双下肢僵硬,面色晦暗,神疲纳呆,阳萎,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沉细。检查见双手大小鱼际肌、骨间肌及前臂、上臂、肩胛带肌群均萎缩,双上肢肌力Ⅱ级,肌张力下降,双下肢肌力Ⅱ~Ⅲ级,肌张力增高。四肢肌腱反射亢进,巴彬氏征阳性。肌电图提示:神经源性损害。西医诊断:运动神经元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

中医诊断:痿证(脾肾阳虚型)。治宜温补脾肾。五龙荣肌汤加减。处方:黄芪45g,高丽参、熟附子、肉桂、锁阳各10g,白术12g,茯苓、鹿角胶(烊)、淫羊藿、巴戟天、杜仲、补骨脂各15g,炙甘草10g天龙、地龙、山茱萸、煅牡蛎、当归、炮山甲等。。每天1剂,水煎服。治疗3个月,诸症显著改善,四肢较前明显有力,肌围增粗,四肢肌力Ⅳ级,疗效显著,随访1年病情稳定。

在治疗本病上,首先早确诊,早控制,对患者本人是非常有利的,治疗要多途径,寻求专业有效的治疗方式,不要放弃,正确面对,给患者带来一个正能量愉快的心情很重要!

以上就是小编与大家分享的关于运动神经元病的知识了,想咨询关于治疗的问题可以拨打,也可以添加在线客服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bomw.com/kjscyf/127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