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皮肤防治 https://m-mip.39.net/nk/mipso_5247476.html 蹦床馆又出事了。 江苏90后女孩在蹦床馆摔成“完全性截瘫”引发的舆论热潮还未褪去,山西一名男子近日又在蹦床馆摔致胸椎骨折,蹦床馆再次被推上热搜榜。 舆论聚焦的极端案例之外,更多没那么严重的案例被忽略。江苏90后女孩摔伤当月,北京90后女孩何欣(化名)在蹦床馆摔成骨折。 摔伤后的一个多月,自己吃饭都困难的何欣,经历了生活的种种不便,能否保住工作都是未知。 玩一次滑梯摔折一只手 如果有一天,你的右手动不了了,该如何生活? 今年五一假期,何欣和男友逛商场时萌生了玩蹦床的想法:“有朋友以前玩过,我想试试,也能减减肥。”她在网上买了两张位于北京市丰台区的一家蹦床公园的夜场票。 5月3日下午6点左右,何欣和男友到了目的地。“我们在前台刷了购票码,填了体温登记表,买了一次性防滑袜,”何欣说,“工作人员着急登记后面的顾客,什么都没说就让我们往前走。” 她先玩了蹦床,之后又体验了其他项目。“进去后没看到工作人员,只有玩空中过障碍项目时,工作人员帮我穿了防护装备,其他项目没人管,大家各玩各的,我也分不清哪个是工作人员。” 看到两拨人一直在玩旱雪滑梯,何欣也想体验一下。“我问工作人员怎么坐进去,他告诉我盘好腿就行了。我把眼镜递给男友,工作人员就把我推下去了。”何欣说。 意外就在这时发生了。 “下滑过程中我感觉心跳加速,瞬间就摔到了垫子上,右胳膊巨痛,完全不能动。”何欣忍着疼痛挥动左手向男友救助。 男友赶忙上前扶她,但气垫太软,他自己也站不起来。“大约过了两分钟,工作人员过来把我扶到旁边的蹦床上,给我喷了药。”何欣说。 十几分钟后,她还是觉得胳膊很疼,抬不起来。“男友从后面把我抱起来,我左手托着右胳膊,一路上保持着这个姿医院。” 医院出具的诊断证明书显示右肱骨近端骨折。“医生说要做手术,但要等五一假期过后。”何欣当晚疼得无法入睡。 何欣的诊断证明书。受访者提供 第二天,医院,医生告知可以选择手术或保守治疗,手术治疗要在胳膊里打钢板,可能留下12~15厘米疤痕,保守治疗只需佩戴支具。 “手术可能快一些,但伤害大,不确定性因素也多。保守治疗的话,担心效果没有那么好。”她拿不定主意,医生先给她戴了支具,以减轻痛苦。 又是一个失眠的夜晚,她脑海里不断闪现医生的话:无论保守治疗还是手术治疗,以后都可能会有功能障碍,一些抬胳膊的动作可能都做不了了。 “右手是我的主力手,没有它我该怎么办?将来我可能连自己的孩子都抱不起来……” 5月5日,医院,重新拍了片子。“医生说保守治疗也可以,但胳膊不会复位。”何欣再次陷入纠结中。 两天后,医院,“医生说保守治疗虽不能复位,但影响应该不太大,综合考虑手术费用及需要人照顾等因素,我选了保守治疗。医生提醒要及时复查,如果错位严重还要手术。” 接下来何欣几乎无法自理生活,“胳膊太疼了,衣服都不能脱。受伤时的那件衣服我穿了10天,10天没洗澡,感觉自己都馊了。” 吃饭时,朋友帮她把食物放到勺子里,尽管如此她还是无法精准送入口中,“有一次我吃包子,想蘸点儿醋,没控制好,包子掉了进去,溅了一身油。那时候也换不了衣服,就一直穿着带油渍的衣服。” 她用了近一个月时间学会左手吃饭,但只能用勺子和叉子,吃米饭也是别人帮忙把米和菜拌好,“好羡慕别人可以一手吃包子,一手吃咸菜。” 26岁的她研究生毕业,工作不满一年。受伤至今她都无法工作,“受伤前公司刚调整了组织架构,领导对我委以重任。我的劳动合同月底就要到期了,不知到时还能不能续签。” 12岁以下禁玩项目4岁儿童在玩 近几年,蹦床公园遍布大大小小的城市。越来越多的网红蹦床公园吸引人们的眼球。 蹦床公园是否安全?媒体记者实地探访了何欣发生意外的蹦床公园。 “您签一下安全协议。”前台工作人员会提示每位顾客签订《运动安全协议》。一页A4纸大小的《运动安全协议》家长们大多签了字就走,并没有细看。但何欣表示,自己当时并未签订这一协议。 商家要求顾客签订的《运动安全协议》。记者现场拍摄 记者买完门票后向工作人员索要发票,对方表示没有,“发票是有数的,每天有几百个人,开不了。”记者又问有没有小票,对方说也没有。 记者注意到,入口处的《安全守则》上写着“入场后必须进行不少于10分钟的热身运动”,但场外没有人热身。 进入蹦床区域前,记者对工作人员表示自己没玩过蹦床,工作人员说:“蹦就行了”。 蹦床馆设有篮球区、网红粘粘墙、空中飞人、蜘蛛塔、旱雪滑梯等多个项目。 入口处的《安全守则》和馆内的安全提示都有“每张蹦床仅限一人使用”字样。但记者观察到,很多小朋友和大人同时在一张蹦床上玩耍,并没有工作人员前来提醒或制止。 记者来到何欣受伤的旱雪滑梯处,也是这家蹦床公园自称的特色项目。工作人员坐在滑梯最高处,抬起轮胎造型的旱雪圈,对着底部喷水。工作人员介绍,这么做起到润滑作用。 “盘腿坐”“手抓好绳子”“头向前,不要往后仰”这是工作人员说的最多的三句话。 四五个孩子一遍又一遍往下滑。其中一名9岁小女孩告诉记者,自己已经滑了好几趟,“像是飞了起来,特别爽。” 另一名4岁小姑娘在妈妈的指导下滑了两次,之后妈妈下到滑梯底部为其拍视频。而工作人员头顶上方的《旱雪滑梯安全守则》写着“严禁12岁以下儿童滑行”。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蹦床馆客流量最大的时候一天有多人,主要是小学生。 记者询问了现场这些孩子的年龄,他们最小的4岁,最大的9岁。有家长表示该项目没那么危险,工作人员也未提醒或制止。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个项目不需要练习,小孩子都能玩,他刚来工作时就被推下去滑了一次,“这也(不用)不教,坐着就滑下去了。”而《旱雪滑梯安全守则》对于滑行前后的要求有详细规定。 《旱雪滑梯安全守则》。记者现场拍摄 通过大量触目惊心的案例可以看出,蹦床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尤其是到了最低点向上弹起,人处于超重状态,冲击力大,容易导致“挥鞭性损伤”;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管狭窄的病人更要注意,上下震荡,脊柱负荷过大,极易发生危险。端午假期将至,如果家长们带孩子去游乐场所,一定要最好充分的准备,避免意外的发生。也提醒广大成年人,娱乐也要量力而行,THEEND- 来源:人民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