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念 ?腰椎管狭窄症(LSS)是一种临床综合征:任何原因引起的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等任何形式的狭窄,并引起马尾神经或神经根受压,统称为腰椎管狭窄症。 二、疾病背景?年,法国解剖学家AntoinePortal观察到椎管狭窄。 ?年荷兰神经外科医生verbiest采用“stenosis”以描述这种狭窄。主张设立X线片椎管径线测量值以确立椎管狭窄的诊断。 ?年Epstein认为椎管狭窄可由发育性或退变性造成,后者为临床所常见。 ?年Arnoldi提出了腰椎管狭窄症的定义和分类。 三、应用解剖腰椎管横径与矢径关系: ?腰椎椎管有2个径值:横径与矢状径。 ?椎管狭窄:当横径小于18mm,矢状径小于13mm时为椎管狭窄。矢状径数值10一12mm为相对狭窄。如小于10mm为绝对狭窄。 腰椎椎孔横径及矢状径(单位:mm) 四、神经根管神经根管分为入口、中间和出口三个区: ?入口区:神经根自离开硬膜囊至峡部的上缘区域。 ?中间区:相当于椎弓峡部区,为真性骨性区:骨性侧隐窝部位。 ?出口区:椎间孔 ?骶1神经根平均长度为3.5cm,腰53cm,腰42.5cm;腰3平面以上几乎不存有神经根管。 五、侧隐窝侧隐窝是椎管两侧的延伸部。内有神经根通过,并向外进入椎间孔。 ?外界是椎弓根内壁。 ?后方是上关节突前壁,黄韧带外侧部及相应椎板上缘。 ?前方是椎体后缘的外侧部分及相应的椎间盘。 ?内侧与硬膜及硬膜外脂肪、血管丛相邻。 ?腰1椎孔以椭圆形为主,基本无侧隐窝。 ?腰2-3椎孔以三角形为主,侧隐窝也不明显。 ?腰4-5椎孔以三叶草形为主,大部分有明显的侧隐窝。 ?临床为观察侧隐窝狭窄与否,常以测量其矢状径作为重要的参考指标。 ?侧隐窝的矢状径为椎弓根上缘处,上关节突前缘和椎体后缘之间的距离。 ?矢状径在5mm以上者为正常。4mm为狭窄临界状态,3mm以下者为肯定狭窄。 六、病因与分类?先天性(发育性)腰椎管狭窄 1.特发性 2.软骨发育不全 ?继发性腰椎管狭窄 1.退变性 2.混合性椎管狭窄 3.脊椎滑脱(狭部崩裂) 4.医源性椎管狭窄 5.创伤后(晚期表现) 七、病理基础?先天性(发育性)腰椎管狭窄。 ?腰椎三关节复合体的退行性变化是最终形成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基础。 ?在每一椎间平面,腰椎后方小关节突关节和前方椎间盘所形成的三关节复合体,可以相互间造成影响。小关节损伤后可使椎间盘受影响,而椎间盘损伤后同样也可以造成小关节受累。 八、影像学检查-X线平片?X线平片检查:在CT与MRI尚未问世或普及应用前,摄取腰椎正位片与侧位x线片进行椎管径的测量,为评估腰椎推管狭窄的主要手段。 ?现在X线仍可提供以下信息:椎间隙变窄、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终板骨赘形成、硬化;关节突肥大、骨赘形成;神经孔狭窄;腰椎前凸丢失;腰椎不稳或滑移;脊柱侧弯等。 九、影像学检查-CT扫描?腰椎骨性退变增生,以及上下关节突的增生和肥大均可在CT影像上显示出来。 ?对黄韧带增厚、骨化及结构重叠,椎间盘突出压迫脊神经等也能显示。 ?CT检查对椎管狭窄、侧隐窝狭窄和椎间盘突出均较为敏感。 ?缺点:解析率低于MRI,无法显示硬膜内病变。 A正常椎管B特发性椎管狭窄(图注) ?CT软组织窗(W<)椎管矢径、横径分别小于11.5mm和16.5mm,或骨窗分别小于13mm和17mm时,为中央椎管狭窄。 ?软组织窗矢径、横径分别小于8mm和11.5mm或骨窗小于9.5mm和13mm时为绝对狭窄。 ?硬膜囊矢径、横径,在7mm和11.5mm以下为椎管狭窄,而小于5mm和8.5mm时则为绝对狭窄。 ?黄韧带正常厚度在3.5mm左右,若>3.5mm,亦可成为导致硬膜囊矢状径变小的重要因素。 1.椎板内聚增厚2,小关节内聚、增生3.椎体后缘骨赘4.椎管中央部三叶形狭窄 十、CT扫描-侧隐窝狭窄?CT对侧隐窝狭窄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它可以从横截面结构观察其形态和结构的变化并能测量矢状径大小。 ?侧隐窝矢状径与硬膜囊面积呈显著正相关,说明侧隐窝狭窄往往与中央椎管狭窄同时存在。 ?测量结果,侧隐窝前后径>5mm以上者为正常,4mm为临界状态,<3mm为狭窄。 十一、影像学检查-MRIMRI是评估腰椎椎管狭窄的最佳方法: ?可获得横断面及矢状面影像。 ?对以下病变的显示极佳:1.椎管狭窄2.侧隐窝狭窄3.椎间盘突出4.神经根受压5.关节突退变、增生、滑囊形成6.硬膜外脂肪是否存在7.黄韧带是否增生8.肿瘤、感染等。 横断面T2加权像:黄韧带增厚(黑箭)、相应椎管狭窄 矢状面T2加权像:腰椎多个平面黄韧带肥厚,硬脊膜囊后缘受压呈搓板样改变(白箭) 十二、临床表现?间歇性跛行 在骑车行进中可不表现有上述症状。 ?腰背痛亦为常见主诉 与椎间盘突出引起的疼痛相比较轻微。 ?双侧根痛表现为主 所引发的放射性下肢疼痛是相似的。 ?主诉多、体征少 病人就诊时其主诉与实际检查结果不一致。 十三、诊断?本病50岁以下者较少见?男性多于女性?典型的临床表现为 1.腰痛伴间歇性跛行。 2.直立或行走时腰痛,下肢麻木;前屈位时疼痛、麻木缓解; 3.腰部后伸时出现腰腿痛及麻木。 ?结合X线、CT、MRI等检查 十四、治疗?保守治疗--可以缓解部分的临床症状。 主要通过休息、服用消炎镇痛药、硬膜外封闭、物理治疗、牵引治疗、锻炼等综合治疗。 ?手术治疗--目的是对受压的马尾和神经根组织进行充分、有效的减压。 1、手术方法 ?近年来,国内外一些学者就腰椎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问题多强调针对不同病因和有限化术式的手术治疗原则,而不主张以单一大范围减压的手术方法。设计以较小的手术创伤,达到彻底减压并能维持术后腰椎的稳定性。采用保留小关节的扩大椎管减压术和椎管成形术均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2、手术方式 手术方式的选择取决于以下因素: ?椎管狭窄的程度 ?累及节段的数量 ?狭窄的位置(中央、外侧或神经孔) ?有无相关畸形存在(滑移、侧凸等) ?有无腰椎不稳的表现 一般来说,稳定的脊柱仅需手术减压,不稳定的脊柱则需要同时融合。 2.1、骨性中央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通常应在狭窄节段作全椎板、黄韧带切除、保留关节突。 ?对部分小关节显著肥大的,可将小关节的内侧份切除,以更好扩大中央椎管。 ?减压以切除的组织缘与硬膜囊间关系正常,囊色及搏良好为止。 ?由于全椎板切除后马尾神经完全失去骨性保护,可形成半环形疤痕组织压迫脊髓、神经,因此,仍须慎重考虑指征。 2.2、非骨性中央椎管狭窄手术治疗 ?对此不宜行大范围切除骨性构造。应采用保留棘突、棘上韧带。 ?对病变椎板间隙的上下椎板行适量切除,扩大显露椎板间黄韧带后,用带一定弧度的薄型骨膜剥离器紧贴椎板下作潜行分离,可完整剥离、去除增生退变的黄韧带。 ?再轻柔牵开硬膜囊探查并摘除突出/膨出的椎间盘。 2.3、骨性神经根管狭窄的手术治疗 ?多发生在腰4、腰5椎体的骨性侧隐窝狭窄。此段为腰骶神经根穿出椎间孔前必经的半封闭状骨性管道。 ?上关节突的增生退变、倾斜或内聚是引起侧隐窝狭窄的主要骨性致压因素。 ?侧隐窝的狭窄所引发的临床问题,需通过侧隐窝切开减压手术才能得以根本解决。 ?术中将部分下关节突切除后,即可看见上关节突内侧缘增厚并向前内下陷。 ?将上关节突内侧及附着的黄韧带一并切除后,即可对嵌闭在侧隐窝内的神经根起到松解。 ?此外,可根据术中病理发现,选择减压方式。 ?除非椎间孔显著狭小,否则,不主张大部或全部切除小关节突关节来扩大骨性神经根管。 2.4、非骨性神经根管狭窄手术治疗 ?指发生在椎间层面椎管前外侧角,前方椎间盘与后方黄韧带所构成的盘黄间隙。 ?手术治疗目的:主要是切除构成这一间隙的位于小关节突关节腹面的黄韧带和向后侧方突出或膨出的椎间盘组织,以此扩大这一间隙。 ?手术本身难度不大,在适量切除患侧椎板间上下缘后,逐步切除黄韧带。手术的关键在于剥切小关节突关节腹侧附着的黄韧带。 ?如果剥切困难,可小部分切除小关节突内侧份,手术时需认清其下神经组织后,再作进一步剥切。 2.5、腰椎不稳定与腰椎融合、内固定 ?脊柱不稳定被认为是生物体结构刚度下降,失去最佳平衡状态。 ?通常脊柱屈伸动态侧位X线片上椎体前移超过3mm定义为不稳定;前屈时两个椎体倾斜大于15度为成角不稳定。 ?脊柱不稳定是退变性椎管狭窄的重要发病环节,活动范围增大会加重狭窄通道内病变神经的机械刺激。 ?而严重退变的椎间盘比正常者椎间盘有更广泛的神经支配,软骨终板及其下的松质骨感觉神经纤维和神经肽增加。 ?全椎板切除术后虽然稳定性差,但不一定出现不稳定。 ?一般主张对椎管狭窄合并轻度滑移、功能位侧位X线片未显示有过度活动者无须融合。 3、术后不稳定的问题 ?一般只要不破坏小关节,单纯切除椎板后不会发生不稳,但如同时切除部分或全部小关节就有可能引起腰椎不稳。 ?普遍认为切除一侧关节突或双侧关节突切除不超过50%时,不会造成不稳定。 ?随着减压节段的增加,脊柱的稳定性下降。 ?减压术后滑脱的发生率大多报道在10%~12%。 十五、不稳定与腰椎融合伴有以下情况的椎管狭窄,应考虑行脊柱融合: (1)脊椎滑移程度大的全椎板切除者。 (2)不稳定的退行性脊柱侧凸或后凸。 (3)多节段减压,年龄小于65岁,活动能力强者。 (4)腰椎减压术后医源性不稳定。 (5)同节段椎管狭窄复发或相邻节段椎管狭窄。 (6)在减压的同时尚需行融合治疗的。 01、手术方法的选择 ?以往治疗腰椎管狭窄的首选及标准术式——广泛性椎板切除。 ?中央管狭窄时切除全部椎板如同时合并侧隐窝及神经根管狭窄则还需切除部分或全部小关节。 ?为了减少术后不稳——采用有选择性地局部减压。 ?同侧半椎板切除对侧植骨融合。 ?单节段或多节段椎板开窗。 ?手术显微镜及气动钻开窗的微创方法。 ?椎管成形术。 ?减压、融合固定术(钉棒+椎间融合)。 ?减压、非融合固定术(人工髓核、人工椎间盘、棘突间融合器、椎弓根动力棒固定等)。 02、再手术 ?术后疗效不佳者常需再次手术。 ?再手术率一般在5%~18%之间。 ?其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 ?术后不稳或新的节段病变者疗效较好,而对原节段减压不充分者同一节段再次减压疗效较差。 ?两次手术间隔大于18个月时前次手术对下次手术的疗效影响不大。 十六、术后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有报道广泛性减压与选择性减压术后头两年疗效无显著差异。 ?术后长期随访发现广泛性减压患者下腰痛症状明显较多。 ?而神经根性症状的缓解方面两者无显著差异。 ?减压不充分和腰椎不稳是术后近期疗效差的两个主要原因。 ?其中56%是因为减压不充分,如侧隐窝减压不彻底。 ?在伴有椎间盘突出的狭窄中仅切除了椎间盘而没有对狭窄部进行减压。 ?只减压有症状的神经根而忽视了对已被包裹但尚无症状的神经根减压。 ?25%的手术失败是由于术后不稳所致,通常是减压切除范围过大。 ?切除了双侧小关节而未同时融合或减压波及峡部致术后峡部裂。 ?中远期随访发现手术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再狭窄而非脊柱不稳。 ?在术前已轻度狭窄但尚无症状的相邻节段,未作减压,术后出现症状,狭窄加重。 ?腰椎不稳亦能引起中远期显著性的骨再生,导致椎管再狭窄。 十七、随访时间与手术疗效的关系?椎板切除一年内疗效良好,疼痛缓解率为93%,恢复正常活动的比率为95%。 ?而长期随访,平均4.7年,疗效却分别下降至64%和56%。 ?这通常与术后中远期脊柱不稳与再狭窄有关。 十八、其它因素?对老年乃至高龄患者仍可采取手术治疗。 ?排除病情因素的影响,年长患者似乎疗效更佳。 ?多数研究认为女性手术结果较男性要差。 ?肥胖与吸烟也不利于预后。 版权声明 1、本文来源于网络,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仅供临床思路参考,非中医专业人员请勿试药。 2、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删除 第九十九届微创穴位埋线治百病开课啦 全国第八届小儿推拿培训班开始招生啦! (新鲜尸体微创针法解剖班)开课了! 全国整脊手法结合影像临床实践培训班 全国第届新型膏药、液体膏药培训班 新九针疗法+埋线疗法+浮针疗法+腹针疗法+蝶腭神经节针刺 筋膜学-宫氏脑针-软外整合医学高级研修班的通知 ▼更多精彩推荐,请治疗白癜风的医院治疗白癜风去哪里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bomw.com/kjscyy/1024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