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看白癜风最好医院的地方 https://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兮谈庭院的入口

今闻,余传文和萧江合作的“兮谈庭院”入围年度乡村社区营造空间设计大奖。

入围通知

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萧江书院的外貌

回忆,在该庭院的设计、施工期间,我和萧江、余传文的多次对话,以及,月余之前,我对该庭院及周边乡村的走访、采风。

月余前的皖南采风行

顿觉,对于未来皖南乡村花园的发展之路,有着一种食梗在喉,不吐不快的冲动。

彩霞满天的傍晚

如是,我决定在这个彩霞满天的傍晚,认认真真地坐下来,和大家共同赏析这座获奖的庭院,以及它周边的那些乡村花园。一、兮谈庭院

“兮谈庭院”坐落于皖南风景如画的绩溪县,十里岩村,是故,又称:拾里花兮。(拾,有在花丛中“捡拾”旧日时光之意。)

绩溪,位于黄山山脉与天目山山脉的结合部,自古隶属徽州六县,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之一。

在历史上,该县曾走出过很多的著名的文人或国士(如,胡雪岩、胡适等),他们为徽州文化,在国内的发扬光大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至今,在绩溪,仍保留着大量古老的徽派建筑,它们为“兮谈”的诞生,在精神上提供了不可多得的设计灵感,在物质上提供了极为丰富的造园素材。

比如,这块作为铺地装饰的“柱础”,就是由村民在整理河道时发现的。

又如,这些古老的砖雕,即为具有文物保护意识的萧江从古村落中收集来的。

“兮谈”的主人萧江,早年曾在深圳从事平面设计工作,后来,和夫人一起加入了撤离“北、上、广、深”,回乡创业的大军。正因为有了在“千城一面”的现代都市里的居住体验与反思

回到皖南他就不再执着于赶超“时代的步伐”,相反,则愈发重视对于旧有文化及生活方式的抢救、保护与再发现。

起初,热爱园艺的萧江热衷于用从乡里收集来的石臼、瓦罐等,种植多肉植物。

继而,他把现代园艺技法和古老菜园种植相结合,打造了国内第一个具有现代园艺理念的,可观赏的——乡村果蔬花园。

当萧江的果蔬花园,受到了国内园艺爱好者的追捧,并成为各大媒体的报道热点时

萧江先生在乡下收购的老屋之一

爱好广泛的他,早已把目光转向了对于那些处于废弃或半废弃状态的乡村老屋的收购和改造。

他期待:在十里岩打造一个满墙都盛开着野生风车茉莉的乡村园艺图书馆,进而,带动乡民把自己的家乡改造成一如英国科茨沃尔德地区一般美好的花园王国。

正当萧江的改造即将进入实施阶段时,他在年度绿手指读书会举办的苏州年会上,遇到了年轻有为的花园设计师余传文。

余传文毕业于同济大学,后留学英国学习花园设计。归国后,成为了一名学者式的花园设计师,他不仅翻译了大量的园艺书籍,如《花园色彩》等,更专注于实验性的,非商业模式的,先锋式花园的设计探索。

萧江与余传文,在苏州年会上的秉烛夜谈,可谓是一拍即合。

不久后,一个别具一格的改造计划就悄悄地在十里岩村,一座徽派老宅中展开了(其实,每个时代都具有每个时代美,您看,这些50年前会于门楣之上图案也很有特点吧,而搞设计的人,一定要对这些具有时代感的东西,保持敏感)?

改造的宗旨是“以旧改旧”,不求再现往日徽宅的“辉煌”,意在唤起人们对于原生态中国式田园生活的美好“记忆”。?

改造的具体做法是:依据《园冶》中所记的古法,用灰瓦铺地?

然后,用从河床上淘来的顽石、石础等做铺地装饰。?

在围墙的设计上,余传文巧用当地养蚕人的蚕匾做隔栅(绩溪曾是全国著名的养蚕之乡),很好地诠释了身处农业文明中的皖南农家,“事稼穑,以立命,达礼义,以立德”的“耕读传家”的传统美。(在此处,设计是语言,设计师借此表达:庭院的性格)。

?

在配植方面:由于庭院不大,余传文采用了删繁就简的方法,仅选用了两棵当地常见的银杏和李树作为主树(银杏,求其色,李树求其形)。

余传文是个用光的大师,得益于选种地点的精确,在日光或灯光的映照下,这棵李树投映在白墙上的光影,足以幻化出“树影婆娑叶如剪”的曼妙效果。(在此处,设计是工具,设计师借此渲染:环境的情绪)。

由于,余传文创造性地使用了当地元素,顺利完成了这次既有创新,又不失古雅的庭院改造,其作品入围“年度乡村社区营造空间设计大奖”亦是意料之中的事件。

于今,有识的中国花园设计师都在思考:如何能够创造出既符合现代审美,又具有推广性、普及性的新中式花园。

而余传文的尝试至少可以给我们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即:从当地文化中汲取设计灵感,以当地之素材结合当地之植物,打造可持续使用,低成本、低维护的乡村花园,是未来新中式乡村花园的发展方向。

中国是农业大国,大部分可以用来营造花园的土地是农民手中的宅基地,是故,唯乡村花园得以蓬勃发展,中国才能转身成为园艺大国。二、乡村花园

所幸,在皖南的诸多村落,我们都看到了中国乡村花园逐渐兴起的雏形。

比如,在屯溪附近的琶村,我们就到访了这么一座优雅的乡村花园,花园的女主人来自上海,被当地人尊称为:琶姐。

在琶姐家,我喝上了此行的第一杯意式咖啡,这也算是在新乡村花园中,一种全新生活方式的愉快体验!

和萧江的“兮谈”一样,琶姐的造园用料很多也都取材于当地的“废弃物”。比如,这些酒坛或菜坛(在过去,口小的用于盛酒,口大的用于腌菜),这个“酒坛篱笆“的创意,丝毫不逊于余传文所做的“蚕匾隔栅”。

又如,这些旧砖、石料与石槽等。琶姐告诉我:在屯溪的旧货市场,如果“一枪打”(即:一次卖十个不同造型的门墩)价格仅需元。

而,图中的这个石槽,早年,曾被用于养鱼,其后,被乡民用作存放猪草的容器,现在,再次回归花园,亦可算做“可持续”使用的典范。

得益于一如萧江等本地有识之士和琶姐等皖南“新移民”的共同努力

在风景旖旎的十里岩、西溪南、琶村、宏村、尚村、西递、龙川等地,涌现了为数众多的新兴乡村花园。

由于天时、地理等因素的使然,皖南诸地,都存在着丰富的,不可多得的园艺资源。

比如,我们在松木岭村看到的这条“苔藓小巷”,只要稍加改造和宣传,它旋即即可成为:最具有神秘色彩的“网红”园艺小道。

而我们在乡间随处可见的这些不同品种野生蕨类(城里人对它们趋之若鹜)

高山杜鹃和野生铁线莲

以及生生不息的野生南天竹等,不都是打造一个可持续使用的、低成本的新中式乡村花园的最好素材吗!

而在当地盛行的这种“万箭穿心”种植法(简易爬藤架),如果被某个设计师发现并移用到未来的某届切尔西花展上,它很可能会成为该花展上的一道最具眼球吸引力的“奇葩”风景!

除了用材和植物,皖南乡村亦是“杂货花园”爱好者们收集“中国好杂货”的理想之地。每每路过村民家,我们都会好奇的往院中张望,看看有什么“好东西”可以“收购”!

皖南之地,自古富庶,所以会有很多“好东西”留下来,大家看,与我们同行的花友已经把她们的后备箱装得满满当当了!

与我同行的颜十八就在一间农舍里“收购”了三块即将被劈做劈柴的画板,而我则在当地阿婆的手里“收购”了一个竹制手炉(这个手炉后来被我摆在花房里,成为了一件不可多得的“杂货”装饰)。

我所谓的“收购”,其实和抢劫无异,因为,人家原本不愿卖的,而是我们是跑到人家院子里(或厨房里)强行议价,强买强卖的,其状貌似——入室抢劫!

当然,我相信:若干年后,当本地的乡民们有了全新的“杂货”意识之后,他们就不会再把这些“好东西”卖给我们了,所以,在皖南乡土花园的春天到来之前,我盘算着要开部大卡车来对这里的“杂货”进行一次有计划的,大规模的“抢劫”(有同行的请尽快报名)。三、乡村园艺图书馆

一不小心,就从萧江的兮谈庭院聊到的我的皖南乡村花园之旅。

现在,言归正传,谈谈他的园艺图书馆。

经过兮谈庭院,我们可以步入萧江引以为豪的图书馆,可以说:兮谈庭院就是为了配合这座图书馆而建的。

馆内珍藏了由绿手指园艺编辑部编辑的大部分园艺图书以及由本地最大的求知书店、和部分图书机构为支持当地园艺知识的普及,借存在这里的部分图书。

如此独具一格,藏品丰富的乡村园艺图书馆在国内尚属首创(即使在大城市亦不多见)

而它的诞生则预示:新乡村园艺的曙光已经照亮了皖南这些古韵犹存的美丽山村!

在晨曦中,萧江的太太为我们生火做饭

庭院里弥漫着来自图书馆的书香,来自李子树的果香,和来自厨房的佳肴之香。

此时,年轻的萧江,正俯下身欣赏一盆偶然绽放的苔花,而站在楼上的我(是夜,我就宿在他位于图书馆楼上的民宿中)则不由得感叹: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

可,世间,大约,再也没有什么宏大的场景,可以让我(或我们)感受到如此的,怡然与洽然,心醉与陶醉!

苔花小如米,正学牡丹开!或者,这首诗刚好能代表我对此次皖南之行的感受,在兮谈庭院,我看到:属于乡村花园的晨曦,正一点点地唤醒和照亮,我身边的每一条古老山川!

原文转载之--兔毛爹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bomw.com/kjscys/1490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