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治疗白癜风医院 http://m.39.net/pf/a_5817679.html 来源:医学影像健康网作者:周小兵 颈椎管狭窄症是指颈椎管在发育性管腔狭窄的基础上,骨性或纤维性增生引起一个或多个平面管腔狭窄,导致脊髓血液循环障碍、脊髓压迫等一系列临床症状。颈椎磁共振检查目前采用仰卧位扫描为主位,对活动度较大的颈段脊髓而言,容易忽略了颈椎的动态受压因素,并不能反映椎管内容的变化如果采用颈椎过伸过屈位的磁共振检查,能显示椎管内诸结构的动态改变,是对常规颈部磁共振检查的重要补充。本文对颈椎管狭窄的患者进行MR检查,用常规体位(中立位)成像,过伸位,过屈位并进行比较。 一、资料与方法 1.临床资料:颈内无内固定材料,经过X线和CT检查无骨质破坏,年龄60岁以下的40例临床症状和X射线检查符合颈椎病的患者,全部来自门诊。男19例,女21例;年龄28~58岁,平均41岁。对40例患者行MRI中立位扫描后,再行过屈、过伸位扫描。 2.体位:患者平卧检查台上扫描中立位后,扫描过屈位时:头颈下垫专门制作的沙袋,颈屈曲使下颌尽量达胸骨。扫描过伸位时:肩下垫高,颈向后屈使颈部尽量伸仰,用专门制作的有一定角度的专用垫放于颈部下,尽量使病人感觉舒适,以配合检查。 3.MRI检查 (1) 设备及体位:检查设备为SIEMENS公司trio-tim3T磁共振扫描仪,体位采用全颈容积正交相控阵线圈。受检者仰卧于检查床上,精确摆位严格保证颈部左右对称,患者脊柱中心线与扫描中心线一致。首先行常规自然位置即中立位矢状T1、T2扫描,以标准颈椎成像体位作为中立位,然后依次做过伸位及过屈位扫描。 (2) 成像序列中立位:为矢状TSET1WI序列,其中TR:ms、TE:10ms,回波链(ETL):6;层厚:3.0mm;矩阵为:×,视野(FOV)×;翻转角(FA)。矢状TSET2WI序列,其中TR:ms、TE:ms,回波链(ETL):34矩阵:×,视野(FOV)为×,层厚:3.0mm。过伸位,过屈位均行T2WI的矢状位扫描,扫描条件同上。颈椎的解剖特点决定了在动态条件下其椎管矢状径必然发生相应变化。 二、结果 对40例患者行屈伸位MR扫描后颈椎管狭窄程度的变化情况屈伸位相对于中立位下颈椎管狭窄加重和减轻过伸位较过屈位更容易导致或加重颈椎管狭窄。 三、讨论 1.正常椎管内,脊髓周围有一定的间隙存在,称之为“缓冲间隙”。当颈椎病变时,脊髓可发生一定的移位,以免减轻对脊髓的刺激或压迫,从而不产生或产生轻的症状。在发育性颈椎管狭窄中“缓冲间隙”明显减少,加之突出的颈椎间盘,过伸损伤时,易致严重的颈脊髓症状。 2.在颈椎管狭窄患者则更易患过伸性损伤,易使脊髓嵌夹于前凸内陷的黄韧带及前方突出膨隆的椎间盘或骨性管壁中,这种对冲压力,最后易集中到脊髓中央管处,以致引起该处周围的充血水肿或出血,导致出现神经症状。 3.颈椎椎管容量并非恒定不变,在不同位置下其形态亦随之变化。脊柱伸屈运动伴有骨性椎管长度的改变,伸位时短,屈位时伸长,颈椎的这种变化尤其明显,同时伴有脊髓、硬膜囊、椎间盘等结构的变化。颈椎伸位时,椎管短缩,脊髓截面增大。过伸位时颈脊髓和硬膜囊中失状径相对变粗,退行性变的椎间盘和折叠内陷的黄韧带致椎管容积更加狭窄,加重了神经症状,这也正是过伸性颈椎损伤机制所在,对于颈椎管狭窄的影像学诊断,后伸位MRI较中立位和前屈位更具敏感性 4.具有高分辨力的颈椎动态MR扫描以一种无创性的检查比较明确地显示了屈伸状态下的变化及脊髓前后方结构的压迫作用,所选的MR序列为快速自旋回波(TSE),在TSE序列T2WI图像中CSF等体液的信号比SE-T2WI图像中的液体信号明显增高,另TSE序列能够矫正磁场不均匀性引起的图像变形,有利于颈髓的清晰显示。 5.由于颈椎过伸过屈位MR不同于X光照片检查,MR检查的时间相对较长(本实验MR机器矢状位TSET2WI时间为3分14秒),伸屈体位都不舒适。为了患者能配合检查,我们专门制作了垫背、垫颈的等工具,尽量使患者感受好一点,耐心说明,消除患者恐惧心理。本组40例患者全部完成扫描,且图像清晰。总之,颈椎过伸过屈位MR检查是一种非侵入的方法,比较明确的显示颈椎屈伸状态下,颈髓前后方的结构,包括椎体的前后丛韧带,黄韧带,增厚的椎板所致的压迫作用对于颈椎管狭窄症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对预防发育性颈椎管狭窄发展为颈椎管狭窄症也有重要作用但颈椎过伸过屈位的磁共振检查也有不足,颈椎过伸过屈位磁共振检查采用的是仰卧位,颈椎负荷较站立位明显减少,椎间盘内压最低,不能完全反应日常生活状态下的颈椎负荷情况。 (作者:医院) 点击上方“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bomw.com/kjscys/13926.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