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发布人:浙江大学医院副院长、麻醉学科带头人陈新忠 本期发布成果:产科麻醉与分娩镇痛精准化技术的开发应用 成果奖级: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网上有个流传甚广的帖子,里面把疼痛感分为12个级别,级别越高就越疼。 比如蚊子叮咬属于第一级,父母恨铁不成钢的打骂可能会到第四级,不注意饮食引起的肠胃炎会到第六级,而一个母亲分娩时的疼痛可以达到第九级,仅次于肢体残疾、满清十大酷刑等疼痛等级。 这个帖子也许还引发了不少恐孕心态,但其实现代医学技术早已让分娩“痛”改前非。分娩镇痛,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无痛分娩”,它的出现,可谓是妇女同胞的福音,让准妈妈们在生产过程中再也不用经受剧烈的疼痛煎熬。 而在“无痛”领域最有发言权的,当然是一场场手术背后的麻醉医生。那么,现在关于产科麻醉与分娩镇痛有哪些最新的研究和应用? 近日,省科协全新升级的科普品牌“科学发布”,走进了浙江大学医院,医院的副院长、也是麻醉学科带头人陈新忠给大家带来了这样一场发布。他告诉我们,生孩子时的一些“痛”,孕妈妈们可以不必“忍”。 精准麻醉让分娩“痛”改前非 或许还有人觉得,麻醉就是打一针,让人感觉不到痛。其实,麻醉不仅仅是让你不痛,更要保证你在手术过程中的安全,比如术中你的血压是否平稳,术后是否能及时苏醒等。有这样一句话“外科医生治病,麻醉医生保命”,可见麻醉的重要性。 陈新忠从事妇产科麻醉30余年,主要致力于分娩痛机制、麻醉深度监测及产科麻醉的研究。他带来的发布内容“产科麻醉与分娩镇痛精准化技术的开发应用”,是他和他的研究团队历经15年的研究和创新成果的精髓,这项成果荣获了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如今医疗领域都在说“精准化”,产科麻醉也一样。就拿产科麻醉常用的罗哌卡因来说,年罗哌卡因引进中国,当时国际推荐剂量是25毫克,但是陈新忠在临床中发现,这个剂量对于中国产妇来说,似乎有些过大了。为了找到合适的剂量,通过大量的实验和临床,陈新忠团队最终发现15毫克才是适用中国产妇的最佳剂量,现在这个标准也被写进了《中国产科麻醉专家共识》。 此外,陈新忠团队也做了很多预防性给药的临床研究。比如围术期产妇血流动力学调控技术,率先确定了去氧肾上腺素预防剖宫产腰麻低血压的最佳剂量,还有探明吸入麻醉药物神经毒性机制,为产科应用吸入麻醉药对新生儿的安全提供依据。 多年的研究积累也让团队成为了国内分娩镇痛领域的领头羊,除了创新改良分娩镇痛技术、优化镇痛效果外,陈新忠团队还牵头制定了《浙江省分娩镇痛操作和管理规范》,指导和规范浙江省椎管内分娩镇痛工作的开展。 而在聊到很多产妇对分娩镇痛的担忧,比如民间广泛流传的“打无痛会引发腰酸”,陈新忠也跟大家进行了科普。“打麻醉和腰痛有一定关联,但这个关联比例很低。就好比你感冒了要吃感冒药,虽然感冒药会有一点副作用,但是比起体温升高对身体带来的伤害,这样的副作用就不值一提了。分娩镇痛也是一样的道理。”还有一个好消息,未来随着医学的发展,产妇分娩也可能不需要再打针,吃一颗药,或者贴一片药剂,就可以不痛了。 全新的“科学发布” 打造浙江公众身边的“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 日前,国务院正式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年)》,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五项重点工程,其中,“科技资源科普化工程”位列重点之一。 成果更聚焦、范围更广泛、传播更快速、解读更贴地气。进阶版的“科学发布”正在推出成果发布季,面向公众对年度科技奖项进行集中解读,尤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