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首医系统43名年轻的骨科医生下班后顾不上就餐,就匆匆赶到北京贵都大酒店参加今年第一期的“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腰椎沙龙”,倾听15位资深专家对棘突间动态稳定装置Coflex临床应用的讨论,学习提高骨质疏松性骨折根源治疗的意识和策略。

▲大会主席海涌教授致辞

▲大会执行主席鲁世保教授致辞

本期腰椎沙龙由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和骨科在线共同主办,医院承办。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主任、首都医科医院海涌教授任大会主席,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腰椎学组组长、医院鲁世保教授任大会执行主席。

▲视频:海涌教授授课

在此次沙龙上,海涌教授讲述了他所带领的团队所作的《棘突间动态稳定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长期疗效研究》。棘突间动态稳定技术自问世以来,其适应证选择、并发症发生、再次手术率和假体持久性等问题一直是脊柱外科的争论焦点之一。

海涌教授通过分析国外相关研究报道,结合该团队7年来随访例病例得出结论:棘突间动态稳定技术有一定的临床适应证,尚无法取代融合手术,Coflex中期疗效肯定,有一定的并发症和再次手术率,内固定假体长期有效性待定,前瞻性随机对照大宗病例研究较少,非融合技术对ASD的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利器须善用。”他提醒说,只有医生才可以确定患者是否适合该技术,而且只有医生才可以保证这个“武器”可以治愈疾病,而不给患者带来其他伤害。目前现有的国内外研究结果表明,棘突间动态稳定技术对于中度稳定性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以获得良好疗效,并已得到国际相关学术组织的认可和推荐。

▲视频:王以朋教授授课

医院王以朋教授在《骨质疏松症与骨科医师》的报告中指出,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骨质疏松病人约有万到万,最常见的后果是骨折,其中以股骨颈和桡骨远端的骨质疏松性骨折最为多见。骨质疏松性骨折会给患者带来一连串问题:麻醉与手术风险增加,术后系统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内固定或人工植入物失败的风险增高,骨折愈合缓慢,易再骨折、难固定。

但是,骨质疏松症却是临床易被忽视的常见病。此类患者发生骨折后,骨科医师的注意力往往集中在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上,对导致骨折的原因——骨质疏松症却未作出诊断,也未予以必要的治疗,这是全球共存的一个通病。他提醒骨科医师对高危人群进行早期骨质疏松普查和常规检查,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是骨量和骨密度(BMD)。

Meta分析提示,更严格的骨质疏松症干预措施能够有效降低再骨折发生率。王以朋教授指出,骨质疏松目前的治疗目标是缓解疼痛、抑制骨吸收、降低骨折率,促进生理性的新骨形成;理想的未来治疗目标是改善骨质量(增加骨小梁的联结性、产生新的骨小梁)、纠正异常的骨重建、增加骨的修复能力(慢性损伤、微小骨折修复、死骨再生)。

▲视频:苏楠医师、王宝宝医师作报告

在此次沙龙活动中,来自首都医科医院的苏楠医师介绍了《Bacfuse棘突间撑开装置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来自医院的王宝宝医师分享了几例脊柱病例的治疗情况及反思。

▲现场讨论

▲现场讨论

本次腰椎沙龙以专家讨论贯穿始终,医院沈惠良教授、首都医科医院王炳强教授、中国康复医院洪毅教授、首都医科医院刘宝戈教授、医院医院李利教授、医院孙常太教授、首都医科医院张强教授、医院云才教授、首都医科大医院丁立祥教授、首都医科医院胡三保教授、医院孙永青主任医师、解放军医院谭荣副教授、首都医科医院费琦副教授等专家参与讨论。

他们结合各自的临床经验和体会,通过讨论带领年轻骨科医生深入了解棘突间固定融合技术和棘突间固定非融合技术在腰椎领域应用的临床热点、难点问题,探讨拓展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临床解决思路,强调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和治疗要重视钙和维生素D的基础治疗,以提高腰椎疾病和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疗水平。

▲会议现场

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自年6月成立至今,已成立了脊柱、颈椎、腰椎、关节、创伤、足踝、骨质疏松和微创8个学组,主攻脊柱畸形与脊柱退变、老年骨科、关节损伤、脊髓损伤与康复,足踝外科等领域的研究。腰椎学组成立于年,致力于研究腰椎退变、腰椎创伤、肿瘤等疾病。

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成员单位由首都医科医院、医院、医院等27所医院的骨科组成。首都医科大学骨外科学系注重成员单位间以及与北京地区骨科同道的学术交流,年以亚专业学术沙龙为特点的系列学术交流活动已经全面展开。

欢迎投稿,请将稿件发送至:

orth

orthonline.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bomw.com/kjsczz/1387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