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个大奖,要发给最会起名字的人,我一定会颁发给降压药寿比山的命名者。多好的名字,因为它反映了每个高血压患者的美好理想——寿比南山。当然,名字只是一方面,寿比山可是表里如一,靠的是真才实学!下面就让我们走进它吧…… 寿比山是什么寿比山,又叫吲哒帕胺,是法国研究的新型口服长效降压药。由于该药有效、安全和方便,很快被各国所接受。国内天津药物研究院已研制成功,年经卫生部批准,由天津力生制药厂生产,现在临床已广泛应用。 作用特点1该药是一种既能扩张血管,又有利尿作用的新型抗高血压药。该药的降压作用明显强于利尿作用,它在较小的剂量即能降低血压,只有大剂量时才有利尿作用。所以寿比山的降压与利尿作用是分离的。 2寿比山可使大约2/3的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之内。它不干扰血脂、血糖代谢,此点明显优于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 3没有血管扩张剂常有的体位性低血压、心动过速、血压反跳等副作用。 4对心、肾功能无不良影响。 适应症寿比山可以单独用药,也可以与其它降压药合并应用,适用于所有类型和各种程度的高血压,特别适用于: 1用其他药物治疗无效的高血压,寿比山可使其中很多患者降至正常,对少数重型高血压寿比山与β受体阻滞剂合用可使其降至正常。 2对老年高血压寿比山降压作用平稳,对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有明显降压作用,无体位性低血压,非常适用于老年高血压患者。 3伴有肾功能衰竭的高血压患者,寿比山的扩血管作用强,利尿作用小,对肾功能无任何影响,各种程度的肾功能不全,包括需要透析的患者,皆可使用寿比山。对一般利尿剂无效的长期透析者,寿比山仍可使其血压下降。 4寿比山适用于高血脂、高血糖患者,长期应用不影响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即使在糖尿病患者,其抗高血压作用亦不受影响。 寿比山疗效确切,服用方便,降压平稳,副作用少,易为患者接受,因而被各国广泛推荐应用作为长期服用的抗高血压第一线药物。 用法用量常用剂量为每日1次,每次1片(2.5mg/片)。一般服药后两周内可见疗效,6~8周为1疗程。 如疗效不满意,可每日服5mg,分两次服。 不良反应其副作用有轻度恶心,上腹部不适,便秘等。 该药一般不引起低钾血症,但少数患者也可出现,表现为乏力,下肢软弱,腹胀等,因此服用该药的同时,建议多吃一些含钾高的食品如橘子、香蕉、菠菜、土豆、山药、莴苣、黄豆等。若有恶心呕吐、进食量少或拉肚子的时候,应适当补钾,以免出现低血钾。 禁忌症①对磺胺类过敏,脑血管病及肾衰无尿者忌用。 ②哺乳期妇女应停乳后再使用。 ——本文摘自徐浩主编《医学博士漫话:高血压》科学出版社,,第1版。 再长的路,一步步也能走完,再短的路,不迈开双脚也无法到达。颈性眩晕是怎么回事? 撰稿:张艳徐浩 颈性眩晕定义 眩晕是指患者感觉周围物体或自身在旋转、升降和倾斜的运动幻觉。颈性眩晕指由于颈部病变引起椎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 颈性眩晕病因 常见病因包括颈部周围骨骼、肌肉、韧带、椎动脉解剖结构及功能异常,如颈部软组织炎症,颈椎失稳,颈椎外伤或颈椎管狭窄等,其中以颈椎病致椎-基底动脉缺血是引起颈性眩晕症状的主要原因。与颈性眩晕有关的颈椎病主要是椎动脉型和交感型。交感型颈椎病所致的颈性眩晕是由于交感神经兴奋导致椎基底动脉血管收缩,引起一些后循环供血不全的临床症状,如眩晕、恶心、呕吐等。而椎动脉型颈椎病所致的颈性眩晕是由于椎动脉压迫进而引起供血不足。 症状特点 颈性眩晕为发作性眩晕,常在头部过度后仰或转动某一方位时发生,停止后仰或扭转时,症状消失或明显减轻,又称位置性眩晕。可伴有脖子发硬、耳鸣、视觉障碍(视物模糊、眼干、眼胀、眼涩)、头颈肩痛、恶心、呕吐、出汗、心悸、上肢麻木等症状。 检查手段 1.X线可见颈椎椎体、椎间盘、钩突关节退变和项韧带钙化,颈椎生理曲度变直等改变。 2.经颅多普勒脑血流图可见椎基底动脉血流量减少。 预防颈性眩晕的小方法 1.多活动颈部,特别是伏案工作年轻人、学生,中老年人更应如此。可以做“米”字颈椎操,利用碎片时间活动颈部。 2.尽量不突然扭转颈部,不过度持久地仰头。 3.天寒时,应注意颈部的保暖,因颈部受凉也是眩晕的诱发因素之一。 4.颈椎病与骨质疏松也有关系,应常喝牛奶,晒太阳,必要时服用钙剂。 5.枕头与此病也有关系,枕头的软硬度应合适,不可过高或过低,其高度最好是自耳到同侧的肩外缘的高度,即侧卧时正好保持颈部的固有位置,不倾斜。 颈性眩晕中医特色诊疗 1.推拿手法: 推拿对本病的治疗有很好的疗效,大致分为以下几类: (l)局部调整椎体关节位置手法常用的有:冯氏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龙氏正骨、拔伸旋转推扳复位法、韦氏旋转复位法、颈椎旋转微调手法等;(2)整体调整脊柱手法;(3)椎旁或局部软组织放松手法;(4)配合点穴、针灸、牵引等其他物理疗法。 2.颈椎牵引: 对老年人,椎间隙变窄,骨质增生明显的病人可做颈椎牵引治疗。10次为1个疗程。根据病情需要,间隔3~5天继续牵引。 3.针灸治疗: 针灸为治疗颈性眩晕常用手段,且疗效肯定。取穴一般以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手少阳三焦经上穴位为主。常用穴位有:颈夹脊、百会、天柱、风池、阿是穴等。治疗后椎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血管搏动指数明显改善,极大程度地改善了患者的眩晕等症状。 4.中医中药: 中医中药治疗颈型眩晕依托于辨证论治思想,主要证型有:肝风痰瘀型、肝阳上亢型、气虚血瘀型、痰浊上蒙型、水湿内停型,采用同病异治治疗理念,取得较好疗效。 5.针刀治疗: 针刀治疗一方面可直接松解颈部紧张的筋膜、肌肉,降低软组织内的压力,缓解其对椎动脉的压迫;另一方面可破坏颈椎的病理构架,重新恢复其动态平衡状态,达到治疗本病的目的。 颈椎很重要,保健要做好,从小就注意,长大万事好! 医院·徐浩大夫长按识别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bomw.com/kjsczz/11151.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