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椎管狭窄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椎管各径线缩短,压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经根,从而导致相应神经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它是导致腰痛及腰腿痛等常见腰椎病的病因之一,又称腰椎椎管狭窄综合征,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休息时常无症状,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时间缓解后方能继续行走。随病情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需休息的时间越来越长。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对于保守治疗无效且疼痛逐渐加重的患者,往往需要手术治疗。椎管狭窄经历了传统的全椎板切除、双边的开窗,到单侧入路双侧减压等一系列过程变得更加微创化。最早的微创手术是在显微镜下操作,然后到内镜技术的发展,到Med下操作,再到Vista技术。那么,今天小编就带您一起来了解下在腰椎管狭窄的手术治疗中几种较为常见的微创技术方法。

1椎间盘镜下椎间盘摘除术(MED)

MED是上世纪90年代发明的一种新技术,它是将传统的开放椎间盘摘除技术与内镜技术有机地结合,是传统腰椎间盘手术的微创化和内镜化。其特点是在内窥镜辅助下通过一个直径1.5~px的工作通道完成全部手术操作,依靠透镜的成像、放大以获得清晰的图像,从而能将深部微小病变清晰地显示于监视器上,配合专用的手术器械,切口小,出血少,正常组织破坏较小,能直视硬膜囊和神经根的受压情况,并在直视下操作,神经根减压精准、彻底,能在获得满意而可靠疗效的同时减少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适应症:

(1)以根性痛为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2)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3)术后原节段对侧复发者;

(4)单节段侧隐窝狭窄症等。

MED的优势是微创,术中可以看清楚解剖结构,能够切除椎板、关节突、骨赘、钙化韧带、突出的椎间盘组织。从这个意义上看很难提出绝对禁忌症,临床上通过开放手术完成的椎间盘手术均可通过MED完成。该技术缺点是操作时间较长,植骨量较少,术中操作视野也比较狭窄,学习曲线也比较长。

2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LD)

椎间孔镜技术(PELD)也是在上世纪90年代被报道,由美国AnthonyYeung教授首创(杨氏技术)的,但当时这一技术由于自身的一些限制并未得到广泛的推广。随后德国的ThomasHoogLand教授在杨氏技术基础上发展出了Thessys技术,并得到脊柱领域学者的广泛认同。其过程就是在内窥镜辅助下摘除突出组织、去除骨质,解除神经压迫。该技术除了跟椎间盘镜技术一样能将深部微小病变清晰地显示于监视器上,从而进行精准的手术操作外,还有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创伤更小(切口只有MED的一半),因此更加微创,目前已经成为脊柱微创领域的标志性技术。

适应症:

1、包容性腰椎间盘突出症。

2、巨大的、脱出型、游离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3、合并椎间盘钙化及黄韧带钙化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4、大部分腰椎管狭窄症(指由于黄韧带肥厚、关节突增生内聚、椎间盘突出、椎间孔及侧隐窝狭窄导致的腰椎管狭窄,中央型骨性狭窄除外)。

5、开放术后复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6、开放术后复发的腰椎邻近间盘退变及突出。

7、一度以内的稳定的腰椎滑脱合并腰椎间盘突出或腰椎管狭窄。

8、中下胸椎的椎间盘突出症及胸椎管狭窄症(中央型骨性狭窄除外)。

该手术缺点是:术后出现反跳痛、症状缓解不彻底、椎间盘的再次突出等发生率比较高。而且该手术技术要求较高,医生的学习曲线较长。

3介入性治疗

经皮穿刺髓核化学溶解术、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PLD)、经皮激光椎间盘汽化术(PLDD)、经皮穿刺臭氧髓核消融术等等,这一类技术准确的说应该定义为介入性治疗,通过降低椎间盘内压力或者去除部分椎间盘组织,间接解除神经压迫,分为:减压、吸出、复位三步。

适用症:

1、单纯椎间盘突出(纤维环表面光滑、界限清楚、没有锐角形成、形状规则)。

2、经保守治疗一个月无效或反复发作的。

3、影像见椎间盘水平方向移位,脱垂不大于0.5cm。不适用于髓核游离在椎管内的或者有椎管狭窄、滑脱等。术后症状恢复与适应症的选择有密切关系,术后症状缓解不彻底的发生率比较高。

精彩内容(点击查看)

聚乙烯添加抗生素,告别关节感染

表面置换髋关节热点问题与操作技巧

跟台笔记:胸腰椎后路脊柱内固定器械包介绍

肱骨外科颈骨折,锁定板vs髓内钉

经侧方入路腰椎融合器盘点

点击“阅读原文”,







































如何治疗白癜风
白癜风的症状是什么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bomw.com/kjsczl/1019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