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诊记录()一般情况:

患者女性,6岁,身高60,形体适中,(既往喜好运动,年轻时热爱舞蹈,喜好歌唱。但中年以后基本放弃了任何运动健身活动。)血压略高,一直用药物控制。自诉腰部隐痛,时作时止,与疲劳、着凉、天气湿冷有关。日常家务等偶有困扰,但可以忍受。严重时可出现右下肢疼痛麻木至足跟。休息及按摩理疗后缓解。月前在一次打喷嚏后症状明显加重,行走50米后右下肢疼痛剧烈,右膝关节伸直困难。但未及时就医。直到今日前来就诊。

()查体:

间歇性跛行,腰椎生理曲度变直,腰背强直,呈板状僵硬,脊柱略有旋转侧弯,后伸功能受限,背伸0°就会诱发腰骶部疼痛。腰4、腰5右偏(腰4、腰5椎体逆旋),腰4~5、腰5~骶棘上韧带肿胀,压痛。腰背臀部(双侧竖脊肌群、双侧腰方肌、右侧臀后三肌)肌紧张,右侧梨状肌压痛(+),放射痛(+)。直腿抬高试验左30°,右0°。屈颈咳嗽试验(+),仰卧挺腹试验(+)。腰椎活动度:前屈60°,后伸0°,左侧弯0°,右侧弯0°,左旋0°,右旋0°。右大腿前侧、外侧皮肤感觉减弱。肌力、肌张力未见明显异常。病理反射未引出。

()影像学:

(3)诊断:腰椎管狭窄症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疗过程

.第一阶段

调整腰椎力学结构。

()关节调整手法:调整L4-L5关节关系。第一次手法调整后,患者立即感觉背伸疼痛明显缓解,手法后即可行走至00米。

()软组织手法:a对患者右侧髂腰肌进行松解。b进行腹部压揉手法。手法结束后,患者直腿抬高试验明显改善(左60,右50)

(3)脱水消炎镇痛:0%甘露醇注射液50ml静脉快速滴注;地塞米松5mg入壶。共计3天时间。

(4)体表热疗:自制药酒涂擦后进行热疗。中药热盐包热敷。腰部每天各一次。

(5)相对休息和相对制动:手法治疗后嘱患者回病房卧床休息小时,然后允许下地少许活动。佩戴腰围,行走坐车时佩戴,卧床时一定不要佩戴。

此治疗过程为周,患者腰痛基本消失,腰部背伸可达0°,直腿抬高试验(左70,右60),行走米后右下肢出现疼痛感。

.第二阶段

进一步纠正脊柱力学失衡

()手法治疗:

关节调整手法:已进入治疗后的第周,通过查体发现,患者腰椎节段性运动已经逐渐恢复,继续给予脊柱手法。目的是尽量恢复腰椎力学结构,恢复生理曲度,达到脊柱力学的重新建立。软组织手法:对右侧髂腰肌进行第二次手法松解,此时小转子处压痛对比第一次明显减轻;进行腹部按压手法,在天枢穴及以下的外陵、大巨等处找到痛性结节,随即进行手法松解。松解后患者直腿抬高试验(左80,右70),并且抬腿较之前明显有力。

()活血化淤、营养神经:

予以大株红景天注射液0ml、复方脑肽节苷脂注射液4ml静脉滴注。连续周。(3)牵引疗法:

依照患者体重40%(50kg)在三维牵引床行牵引治疗,每次30分钟。每天次,持续周。

(4)中频理疗,次/日,每次5分钟,连续周。

此治疗过程为周,患者右下肢疼痛基本消失,腰部背伸可达5°,直腿抬高试验(左80,右70),行走米后右下肢出现些许酸胀不适感。

3.第三阶段

康复训练,恢复关节周围韧带基本弹性

此时治疗已进入第3周,患者腰椎活动度已接近正常。第4腰椎棘上韧带略钝厚,压痛已不明显。腰椎背伸时腰骶区有不对称牵张感。

()基础腰椎功能训练

嘱患者采用少林内功中的风摆荷叶式进行功能训练,站立,双足分开略宽于肩,双手叉腰。臀腿部尽量不动,作上身的左右侧屈,前俯后仰,形同风吹荷叶的摇摆样。每天次,次0分钟。本功法可改善肌肉协调性和肌肉僵硬;调整腰椎小关节紊乱,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脊柱侧弯。

()局部及全身协调功能训练

采用“正-倒-快”模式行走训练,先正常步频步幅正向行走0分钟,再正常步频步幅倒走0分钟,最后快步走(根据个人情况,不用过快)0分钟。每日次。同时嘱尽量避免久坐,经常变换姿势,培养腹式呼吸。适度加强全身运动训练。

训练原则是逐渐加载,慢工出细活。

患者月后随访,腰曲正常,腰椎序列及活动度正常(后伸5度),患者伸腿自如,行走30分钟,右侧小腿轻度酸痛。直腿抬高试验左80,右75。临床治愈。

治疗体会

()髂腰肌是维持腰椎力学结构的重要肌肉,腰大肌强而有力的牵拉,是维持腰椎曲度稳定的最重要肌肉。而腰曲的稳定就保持了腰椎间隙、椎管长度、椎管宽度,椎间孔和神经排列、髓核位置等相对的稳定。若是髂腰肌紧张或松弛,必然导致脊椎力学的改变,腰曲失去髂腰肌的稳定牵引,椎间隙会前窄后宽,髓核会向后移,椎间盘会向后膨出,压迫相应的神经,形成了腰椎间盘突出症。因此,我们在临床中可以把治疗思路放在如何重建髂腰肌的健康上。

笔者认为,现代社会由于生活方式的改变,大部分人习惯于久坐,而髂腰肌处于长期的被动收缩状态,会导致挛缩、痉挛等紧张状态。而髂腰肌的紧张会引起曲髋现象,其实患者直立时也有轻微的单侧或双侧屈髋现象,而此体态又会导致上半身的相对前屈,也就是“哈腰驼背”来代偿屈髋现象,久而久之,又会导致腰椎曲度变直或后弓,从而腰椎活动的受限。导致了腰椎的失稳。此时松解髂腰肌而逐渐恢复腰椎稳定性显得尤为重要。

()笔者跟随杜双庆主任在临床中观察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处理腹部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其原理究竟为何,现推测如下:.经筋平衡学说:“筋”的现代解剖定位后世存在争议,存在有肌腱说、肌肉说、脉络说、筋膜说、神经说等不同认识。本人认为没有一种学说可以真正的解释经筋的本质,追根溯源,“筋”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肉之力也”。而《黄帝内经-灵枢-经筋第十三》中描述十二经筋的循行时共用了64个“结”字,笔者认为结字正是力学的转折点。(详情请参考笔者的《经络张力学》一文)。“经”既是筋络义,从循行路线可见一斑。所以,经筋末学认为就是“经络力学”。十二经脉可以单独病变,但更多的是并病或合病。譬如腰病治腹理论,此患者为腰椎管狭窄症,腰部及右下肢放射痛,右下肢麻木。可以考虑是督脉病变及足太阳膀胱经病变,传统中医推拿按摩针刺,也是围绕此两经或加上少阳胆经做文章。可是这样忽略了经络之间的联系,也就是力学的联系,没有孤立的力,都是借力使力。譬如我们一般认为患者腰痛,就是腰背肌紧张,对其进行腰背肌放松,也可以收到一些效果,但是长期疗效很差。更有甚者,患者在进行背部按摩之后,起不来床,疼痛加重,这也是常见的。其原因就在于只考虑了疼痛部位循行的经络、肌肉、神经、筋膜。忽略了与其相对立统一的经络、肌肉、筋膜、神经等。就拿此腰痛患者举例,其对应的任脉,包括腹部经脉会不会出现的病变。譬如不是由于腰背部肌肉紧张引起的疼痛,而是腹部肌肉筋膜过于紧张而导致的背部被动拉长。被动拉长是受害者,发生的反抗的是受害者。发声的也是受害者。真正的凶手往往藏在暗处。对于背部的治疗只是进行了安抚,并没有真正的解决矛盾。所以长期疗效甚微。只有“恢复生产”才能“重建家园”。抓住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游刃有余。对于腹部紧张导致的背部经筋被动拉长,处理腹部是最重要的。正如《难经·六十七难》中记载“阴病行阳,阳病行阴”。.带脉的循行:《八十一难》云:“带脉起于季胁,为回身一周。”既言一周,亦周腰脊也,故带脉当十四椎,束带腰腹,故曰带脉也。可见带脉环形一周,连带腰腹。如果上文十二经筋是纵向联系,那么带脉就是横向联系。腰病治腹,十字交叉,纵横交点,既是腹部。如要在细分,可精确判断哪条经脉哪个穴位(详情请参考笔者小文《腰病治腹理论今释》)。无独有偶,古印度医学当中的“三脉七轮”学说当中的“脐轮”正与带脉相似,其学说认为此为人体主要部位,此“脐轮”气脉通畅与否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3.募穴学说:募穴(frontMupoint)是脏腑之气输注于胸腹部的腧穴,又称为“腹募穴”。“募”,有聚集、汇合之意。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募穴一个,共个。募穴均位于胸腹部有关经脉上,其位置与其相关脏腑所处部位相近。比如患者患者左下肢外后侧疼痛、麻木,可以在膀胱经(症状的循行部位)募穴中极穴附近寻找痛性结节,进行处理。(具体参考笔者小文《六经辨证-柴胡剂与慢性筋骨病》)

(3)我们在长期的临床实验中体会到脊柱力学失衡直接或间接造成腰椎间盘突出,黄韧带增厚、皱折,小关节突肥大增生,椎板增厚,椎体轻度滑移及椎静脉曲张,局部炎症性反应,神经根水肿,使其腰椎管继发性狭窄,而发生神经根受压,是腰椎管狭窄导致腰腿痛的主要原因。

(4)采用脊柱定点旋转复位法能使后关节恢复正常对合关系。可有效地调整椎管神经根管容积,松动上、下关节突,使椎管内压力减轻,神经根管内容物和小关节的粘连获得松解,改善局部循环,刺激椎管内缓冲组织的降解,进一步减轻周边组织对腰骶神经的压力,使原受压的神经从狭窄区游逸到宽敞区,同时促进紧张的肌肉得到舒张和放松。

指导老师:杜双庆主任

作者:李锡

李锡

赞赏

长按







































中年白癜风怎么治疗好
北京最好的白癜风医院咨询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bomw.com/kjscyy/984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