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动脉瘤是颅内血管由于先天性或后天损伤,导致血管壁功能减退、弹性下降,在血压的作用下,逐渐扩张及膨出,随时有破裂的风险,被称为“人体内不定时炸弹”,风险性极高。

家住浦东的周先生就遭遇了这样一场惊心动魄。周先生今年42岁,平时工作积极,热爱运动,从未察觉身体有任何不适和异样。然而,就在3月5日晚上,周先生在家中休息时突感头部剧烈疼痛,同时伴有恶心、呕吐,家属紧急将其送至我院急诊科就诊,头部CT检查提示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进一步行头部CTA、DSA检查提示为左颈内动脉眼动脉段(颅内)动脉瘤,大小约3.4mm2.7mm,形状极其不规则。

明确诊断后,神经外科主任赵兵决定为周先生实施微创介入治疗。开通绿色通道,完善术前准备,经过1个小时左右的介入手术,顺利对此动脉瘤实施了弹簧圈致密栓塞,手术非常成功。配合术后一段时间的康复治疗,周先生头痛、呕吐症状完全消失。劫后余生的周先生也由衷地说:“医院的专家,通过这么小的伤口就帮我拆除了‘炸弹’,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科普小贴士:

对于颅内动脉瘤,目前没有能够预防其发生的办法。而这一类病人在病灶破裂出血之前,90%的人没有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只有极少数人因动脉瘤影响到邻近神经或脑部结构而产生特殊的表现。因此,对于存在高危因素的人群,专家建议定期进行脑血管的影像学检查,以便能够在动脉瘤破裂出血前发现病变并进行恰当的治疗。平时应当对危险因素加以控制,从而降低动脉瘤的发生率。

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术是一种微创手术,在局部麻醉下通过股动脉穿刺,在动脉血管内向动脉瘤放置微导管,再通过微导管向动脉瘤填塞弹簧圈,致密填塞后,血液流动时便不会再进入动脉瘤内,从而达到防止出血的目的,该手术方式具有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恢复快等优势。

赵兵

神经外科主任

主任医师副教授

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专家门诊:周三上午

从事神经外科临床工作二十多年,完成数千例神经外科手术,擅长复杂颅脑损伤的诊治,颅内及椎管内肿瘤的微创手术治疗,脑血管病的介入与手术治疗,功能神经外科手术等,特色专业技术是经蝶窦入路显微镜/内镜下垂体腺瘤切除术,颅底肿瘤的微创外科治疗、椎管内肿瘤的显微手术治疗、脑动脉瘤的介入治疗及显微外科治疗、三叉神经痛与面肌痉挛的微血管减压术等。年开始担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已培养三十余名硕士研究生(含三名尼泊尔籍研究生),年获得临床博士研究生导师资格,年已招收博士研究生。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省部级课题两项,厅级及院级课题各一项,近五年来作为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共发表SCI收录论文1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5分以上论文3篇,高被引论文1篇。参编专著《脑膜瘤》和《颅底肿瘤外科学》,参译神经外科学术巨著《尤曼斯神经外科学》。担任《中华神经外科杂志》、《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JournalofExperimentalClinicalCancerResearch》、《Oncogenesis》、《MolecularOncology》等杂志的特约审稿人。年以第一完成人获得安徽省自然科学三等奖。

曾获安徽省卫生厅神经外科青年领军人才、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安徽医科大学优秀导学团队、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安徽医科大学优秀人才、安徽医科大学优秀教师、安徽医科大学优秀班主任、安徽医院服务之星、安徽医院优秀科技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学术任职:

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五届委员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学组)委员

世界华人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委员

中国医疗促进会神经外科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疗促进会颅底外科学分会第二届委员会委员

医院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神经外科重症管理协作组常务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神经医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中国垂体腺瘤协作组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脑血管病分会第一届青年委员会委员

安徽省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安徽省医学会神经外科分会常务委员

安徽省微创医学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安徽省医师协会脑胶质瘤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会常务委员

撰稿:郭春雨

原标题:《颅内埋了“不定时炸弹”42岁患者劫后余生》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bomw.com/kjscby/1579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