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我院放射科介入病房冯博教授、夏永辉副教授采用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后入路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Kyphoplasty,PKP),成功治疗一例颈5椎体转移瘤患者,帮助其摆脱了癌痛困扰。 患者为一位58岁女性,主诉“后颈部疼痛伴右侧肩臂麻木3个月”,已经严重影响睡眠质量。由于重度疼痛和麻木,患者四处求医均未能缓解,最后经病友介绍到中国医大一院放射科介入病房求医。介入门诊为患者进行了颈椎增强MRI、3D-CT、ECT检查,结果均提示颈5椎体占位性病变,结合患者既往原发性肝癌的病史,确定诊断为颈椎转移瘤。放射科介入病房骨肿瘤治疗组冯博教授、夏永辉副教授在充分分析患者临床资料以及总结既往颈椎椎体骨水泥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大胆地打破常规,提出采用双重影像引导下后入路PKP治疗该患者颈5椎体转移瘤。 介入手术在局麻下进行,首先在CT引导下,将PKP骨穿刺针采用后入路方式精准地经过病椎椎弓根刺入椎体破坏区内,再用小型号骨扩张球囊进行扩张,最后将骨水泥足量注入椎体内,并在椎弓根穿刺道注入骨水泥预防其发生骨折,手术获得成功,未出现骨水泥渗漏等并发症。术后第一天患者疼痛及麻木症状均得到明显地缓解,VAS疼痛评分由7分降至1分,无需任何止痛药物,术后第三天顺利出院。术后进行了6个月的随访,患者症状无复发。 颈椎转移瘤介入治疗常规均采用前外侧入路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Vertebroplasty,PVP)或PKP,颈椎后入路PKP技术在国内外尚未见病例报道。众所周知,PKP较PVP有更好的安全性,尤其对于空间较小的颈椎病变。但长期以来,由于颈椎的解剖结构以及介入器材的限制,PKP在颈椎中的应用一直是个难题。颈椎周围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危险器官,如大血管、气管及神经结构等,导致了传统前外侧入路PKP穿刺危险性及操作难度均很大,患者不仅需要忍受剧痛保持颈椎过伸位,而且需要术者手动向外牵拉颈动脉,患者在整个过程十分痛苦,往往不得已而采用全身麻醉。而后入路PKP操作过程中虽然同样必须面对横突孔内椎动脉和椎管内颈段脊髓两大危险区域,但是穿刺路径更加简洁,只要成功避开椎动脉与椎管即可,而CT引导下精准穿刺会很好地满足这一点,同时为了避免狭小的椎弓根穿刺后继发性骨折,退针时治疗组在穿刺路径上注入了骨水泥,进行了椎弓根成形术,这种操作在颈椎PKP应用中也未见报道。 放射科介入病房突破常规,大胆进行颈椎病变后入路PKP治疗,经文献检索,在国内外均未见报道。此次手术成功,明确证明了后入路PKP治疗颈椎病变的可行性,扩大了PKP的应用范围,标志着我院放射科介入病房PKP 手术进入国际领先行列。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bomw.com/kjsczz/1660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