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椎管狭窄症是一类高致残性疾病,被脊柱外科医生将胸椎手术视为手术的“雷区”。保守治疗效果差,手术风险极大,极易出现脊髓损伤,导致瘫痪,为脊柱外科复杂程度最高、风险性最大的手术之一。 近日,医院,骨科团队成功为一位胸椎管狭窄症患者,成功实施高位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切除固定、脊髓环形减压、去后突、融合术。术后患者麻木、乏力明显改善。 56岁胸椎管狭窄症患者 56岁的吴阿姨于半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背部及双下肢疼痛,每当劳累后病情加重,伴腹部束带感,一直怀疑是腰椎病作怪。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症状越来越重,夜间疼痛越发明显,下肢乏力及麻木情况日趋严重,已经影响到了睡眠及日常生活。 在1个月前吴阿姨腰背部及双下肢疼痛加重,伴双裸足灼热感,就诊于我院骨科,曾宪发主任为患者做了详细检查,诊断为:胸椎管狭窄症(后纵韧带骨化)。 术前影像片 骨科曾主任说“胸椎管狭窄症一旦确诊应尽早手术治疗,一旦脊髓出现变性则预后不佳,且易造成完全瘫痪。” 胸椎管狭窄至今尚无有效的非手术疗法,尽早手术减压是解除压迫、恢复脊髓功能的惟一有效方法。但胸椎后路减压手术在脊柱外科领域属于风险大难度高的手术,稍有不慎就可能损伤脊髓导致瘫痪。 患者核磁片 挑战极限,骨科团队完成高难度手术 骨科脊柱团队专家经过反复讨论,根据患者的特殊情况,详细查体,制定了科学的手术方案及手术预案,对手术中的每一个可能出现的情况作了周密的分析与部署。 手术中 术中,骨科脊柱团队采用我院:超声骨刀、自体血回输机、术中导航等技术,在曾主任带领下,为患者完成了胸椎管狭窄症高位胸椎后纵韧带骨化切除固定、脊髓环形减压、去后突、融合术,主刀医生小心翼翼地去除了患者神经压迫,重建了胸椎椎结构,最大限度保留胸椎椎功能。 在这一天,骨科脊柱团队挑战了五个极限:手术难度极限,身心及体力极限,团队合作的极限,手术时间的极限,手术室的极限! 此次胸椎管狭窄症手术风险极大,术前患者、家属及医生都很担心,但最终在曾主任的带领下手术顺利完成。术后患者腰背疼痛、麻木、乏力等症状有了明显改善。 重建了胸椎椎结构 胸椎管狭窄手术潜在风险 1、胸椎后路减压手术在脊柱外科领域属于高风险手术,手术后截瘫发生率很高(50%)。 2、患者存在神经压迫严重、病程长等不利因素,出现手术后上延性水肿、再灌注损伤,导致患者丧失生命、高位截瘫的风险极大,且此风险不能通过医师手术技巧或药物使用有效预防。 3、手术后引流不畅或肌肉渗血,手术区域血肿形成。导致神经脊髓受压,出现截瘫症状,即使积极实施血肿清除二次手术,预后不良。 胸椎管狭窄症是由于发育性因素或由椎间盘退变突出、椎体后缘骨赘及小关节增生、韧带骨化等因素导致的胸椎管或神经根管狭窄,所引起的相应的脊髓、神经根受压的症状和体征。导致胸椎管狭窄症的原因80%以上与胸椎黄韧带骨化有关。 如果不治疗,胸椎管狭窄症属于高致残疾类疾患。可以发展为严重的、不可逆转的感觉、运动障碍、甚至高位截瘫风险。 骨科梁伟医生表示,“事实上,在过去胸椎管狭窄手术都是脊柱手术的禁区,即使是现在,由于风险极高,难度极大,也很少有专家愿意做这方面的手术。” 也正是因为承担了别人不愿意承担的风险,付出了别人不愿意付出的努力,我院骨科才取得了骨科疾病方面更好的疗效,高居京东地区先进水平,也得到了患者最大的信任。在未来这些精湛的技术和丰富的经验一定能让更多的患者拨云见日,重获新生。 骨科脊柱外科中心 医院骨科脊柱外科专业组创建于年,是骨科重要组成部分,在科主任、专业组长曾宪发主任带领下,现已发展成为技术力量雄厚、总体水平居国内领先、综合实力强大、医疗设施齐全、人才梯队合理,融医教研及康复为一体的专业学科。院内拥有术中导航系统、三维C臂、超声骨刀、碳纤维手术床,引进北京天智航天玑手术机器人;医院、北医三院、医院脊柱外科联盟。 脊柱外科中心勇于创新,开展大量新技术新疗法,逐渐形成了脊柱脊髓损伤及创伤、脊柱退行性疾病、脊柱畸形矫正、脊柱肿瘤、脊柱微创等五大特色。尤以脊柱脊髓损伤和脊柱退变为特点研究,手术技术走在全国前列。 收治范围涵盖脊柱外科各个领域,包括颈椎病、颈脊髓损伤、外伤骨折脱位;胸椎管狭窄,黄韧带及后纵韧带骨化;复杂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腰椎骨折;脊柱肿瘤、结核;各类脊柱畸形及翻修手术;脊柱微创,椎间孔镜、射频消融、镜下融合、小切口间盘摘除、PVP、PKP等。目前已完成千余例脊柱外科手术,取得了优良的治疗效果。 往期回顾 ■高风险手术成功!京东地区首例——脊柱后凸畸形矫形手术 ■身体出现这些异常,警惕糖尿病肾病已造访 点击“阅读原文”在线咨询健康问题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bomw.com/kjsczz/14045.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