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

新中医诊疗体系讲师团成员

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新中医分会常委

曾在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国从事中医疑难杂症的临床治疗工作10余年。师承国医大师贺普仁、李寿山老师,疑难杂症名家杨春厚老师,是当今刺骨术创始人王自平老师得意弟子。临床精于祖传奇招;摸骨点穴断病,区分良恶病理;一指禅推经法。善于运用传统的外治与内治相结合,微通、温通、强通等整体治疗。

运用"大针调形,小针调气"原理,应用毫针(五行六气三元针)和各种中医针法、罐法、手法、药法等,主要治疗头颈肩腰腿痛、腰间盘突出症及术后后遗症、强直性脊柱炎、骨痛症、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肺气肿、甲状腺病症、痛风、风湿类风湿性关节炎、中风后遗症、顽固性头痛、面瘫、耳聋耳鸣、癫痫、各种浮肿、帕金森病、老年痴呆症等退变性病变及免疫力低下等疑难杂症。

中医“杂合以治”对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管狭窄

(继发性)症根除治疗的探讨

医院刘斌

摘要:笔者在十几年的医疗临床实践中,运用“杂合以治”中医治疗理念,以“大针调形,小针调气”,以针刀、刺骨针、拨针、椎间盘针、埋线、火针、刺血加拔重罐、钩针、内服中药外敷膏药等多种传统中医治疗手段,为十三例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管狭窄(继发性)症患者治疗,全部治愈。

关键词:杂合以治;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管狭窄(继发性)症;拨针;腰间盘针;重罐

中医“杂合以治”的思想来源于《内经·异法方宜论》:“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笔者认为,不同地域、人体体质、生活环境和饮食习惯的人产生了不同的易发疾病,单纯的一种治疗方法不能解决所有临床问题,综合多种治疗手段,正确选择相适应的治疗方法进行治疗,疗效将显著提高。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病因

(1)风寒湿及火毒侵袭气血痹阻不通,加速腰椎组织退变性改变。

(2)生物力学改变,导致筋出槽骨错缝,肌肉等软组织黏连,气血运行障碍。

1.1.2病理

(1)纤维环退变性改变:产生网状和玻璃样变性,失去韧性。

(2)椎间盘退变:纤维环呈弥漫性,向后突出,椎间狭变小,椎板向后重叠,黄韧带产生褶皱。

(3)组织结构变性:细胞排列减少,髓大小发生变化,软骨终板退变,软骨囊性变及细胞坏死。

(4)椎间盘病理改变:渐渐失去水分,缺乏营养而萎缩。

(5)关节突退变性增生:内聚倾向中线,椎管中矢径缩小,管内马尾神经受长压,关节间隙变窄。

1.1.3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表现

(1)多发生于30-50岁青壮年,多有反复腰痛发作史。

(2)腰痛伴坐骨神经痛。

(3)下肢麻木或皮肤感觉减退。

(4)脊柱侧弯多突向健侧。

(5)压痛伴发射性痛。

(6)患侧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7)反射和感觉改变,可发生运动功能和感觉障碍。

1.1.4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

(1)中央型椎管狭窄:多数病人有长期下腰背、臀部及大腿后侧疼痛史。间歇性跛行,有的出现马鞍区感觉缺失,括约肌功能障碍。

(2)神经根管型:发病年龄比腰间盘突出要大,腰部背伸可诱发症状加重。

(3)混合型:指中央椎管和神经根管均狭窄,既有间歇性跛行,又有神经根痛症状,此型多见年龄较大病人,有长期慢性腰腿痛病史。

1.1.5影像诊断

X线片显示

CT显示

椎体退变性增生,骨质疏松,关节突增生肥大,后纵韧带钙化。

中央管和侧隐窝狭小,黄韧带肥厚,一侧或双侧神经根受压。

腰椎侧弯,患侧间隙较宽。

腰椎生理前凸减小或消失,甚至向后凸,突出椎间盘前窄后宽,椎间隙变窄。

1.1.6纳入标准

以病因、病理影像诊断及临床表现特征,作为诊断标准。

1.1.7排除标准

排除腰椎管狭窄(原发性)病症、腰间盘突出伴腰椎管狭窄手术后病症患者。

1.2治疗方法

1.2.1诊疗思路

吐故纳新,在“通”上下功夫,“杂合以治”,清除体内各循环系统上的障碍,通经络,调气血,激发体内各种干细胞活性,提高自愈力;松解变性及受压迫的软组织,调整生物力学平衡状态;刺骨磨骨加强刺激信息量,加快自体调控速度,变慢治为快治;手法、热传导等的采用,舒筋活络,筋骨并治,内外同治;采用长效刺激机制,增强生命活力连续性;祛除因风寒湿及火毒造成的气血痹阻,以求阴阳平衡,达到水火既济状态。

1.2.2治疗体位

侧卧位,腹部垫枕头。

1.2.3体表定位

触诊检查后紧张。硬结变硬或条索处,或阳性反应点及肌肉起止点。患椎骨的关节突关节,椎间孔。臀部及沿神经移行部位,软组织变性部位。腰椎关节突关节。

1.2.4治疗操作

针刀:棘突及软组织损伤点松解治疗。

刺骨针:透刺关节突关节,棘突及骶骨等。

拨针:对脊部、臀部、下肢部位进行磨骨,挑筋及筋膜通透松解。(见图1)

椎间盘针:主要松解腰椎内口外口及回纳突出的间盘。(见图2)

埋线:沿神经走向,经络穴位埋设。

针整体调制。

火针沿神经走向,经络走向及病灶点点刺。

刺血加拔重罐,损伤及疼痛部位施术。(见图3)

钩针:筋膜层脊突间黄韧带及关节突关节进行刺、钩、割、磨。

内服中药外敷膏药,物理与化学疗法结合。

手法、热疗、牵引等配合治疗。

强调自身进行功能锻炼,饮食合理调配。

图1拨针治疗椎管狭窄症

图2腰间盘针治疗椎管狭窄症

图3重罐疗法排除风寒湿火毒

1.2.5注意事项

用针刀松解,中病即止。整体治疗。椎间盘针操作要轻巧。牢记各种针具使用的禁忌症。注意医患沟通。视病情注意其他方面因素。

1.3观察指标

腰椎椎体结构。在全部疗程结束后,通过影像学复查对比腰椎椎体结构改变情况。

腰椎功能。在一年时间之后,对患者进行功能障碍指数的电话回访。提问内容主要包括疼痛程度、日常活动自理能力、提物、行走、坐、站立、睡眠、社会活动、旅行等。

1.4疗效判定标准

治愈:腰椎椎体结构显示自然曲度基本恢复,临床症状消失,直腿抬高试验阴性,恢复日常活动自理能力,并能正常参与社会活动。

1.5病案

姓名:韦大力(AlexanderVitali)

性别:男

年龄:52岁

国籍:哈萨克斯坦共和国

就诊时间:年8月6日初诊

主述:年冬天,抬重物损伤腰部,逐年加重,现身体向左侧偏歪,右侧腰隐痛,走路时间长点,大腿从坐骨处沿后侧向小腿后外侧,胀痛至外踝处,跛行,也不能久坐。年1月查出腰椎间盘突出,并腰椎管狭窄症,建议手术治疗,因惧怕,拒绝手术,至今病情加重,前来求中医治疗。

查体:腰部背伸右腿症状明显加重,腰部疼痛加重,右侧直腿能抬高30度,降低右腿15度时疼痛消失,做右踝关节背屈,疼痛立现为阳性反应。腰部臀部大、小腿部多处浅筋膜,指抓疼痛明显,为筋膜层黏连卡压,腰椎曲度变直,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伴侧隐窝狭窄症。

舌诊:舌淡,舌苔白,舌有齿痕,水滑,为肾阳虚症。

CT诊断:1.腰椎退行性变,腰4/5椎间盘突出伴椎管狭窄,马尾受压。

腰5/骶1水平右侧神经鞘囊肿。

腰椎体自然曲度消失。

治疗经过:

年8月6日初诊夹脊穴,用一指禅推经络法松解,背部加刮罐痧,在右侧腰3/4/5横突及关节突关节行针刀松解治疗,在腰4/5脊突,委中穴(双侧)尺泽穴(双侧),泄血拔罐,每部位泄血拔罐三次,拔出淤黑色血毫升,开始口服中药汤剂,嘱咐患者在家中每天做两次腰椎康复锻炼。

8月23日二诊。夹脊穴一指禅手法(推经络法)松解后在骶骨、腰4/5节,钩针进行钩、割、挑法治疗;在右侧小腿患处拨针通透松解,做腰椎4/5椎板磨骨术,出现向下肢放电感,至右侧外踝处。同时埋线在双侧夹脊,双腿膀胱经及腿部神经走向埋蛋白线共20根,后加火针点刺以上经络部位。

9月3日三诊。治疗:夹脊穴,一指禅手法(推经络法)松解,在腰4/5脊突刺骨,骶骨刺骨,颈椎拨针松解,右侧胸8,进拨针至胸10、胸11/12,行椎板磨骨术,最后做手法正位。中药汤剂口服照旧。

此后每间隔20天左右就诊治疗一次。每次都按病情的实际情况,灵活选用多种治疗方法中的几项给予治疗。

治疗结果:

初诊治疗完毕,患者下床即感觉身体轻松不少,腿部疼痛减轻。二诊手术完毕,身体左侧偏歪改善,腰部疼痛缓解。三诊之前,患者反应行走4-5公里腿略微出现麻胀痛,久坐坐骨处发紧、发胀。治疗后,当时坐骨处紧胀感减轻,腰部出现热流。每次治疗后都有不同程度好转。

年3月6日做CT检查报告显示:腰椎自然曲度正常,腰椎退行性变,腰4/5椎间盘突出;腰5/骶1黄韧带略厚,对照初诊,CT报告有很大改善,腰椎管内病变已基本治愈。

年12月9日,第26次诊治,体征一切正常。从事室外体力劳作,再也没有任何不适。没做ct等检查,给予患者常规手法治疗,埋20支蛋白线完成最后一次治疗。

年3月回访:近九年来,患者韦大力偶有腰部不适,从未因腰部问题而影响工作,生活一切正常。历时16个月的中药汤剂和26次中医外治,患者已获彻底治愈,恢复日常活动自理能力,并能正常参与社会活动。

2结果

十三位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最小年龄43至76岁,平均年龄57岁。女性五人,男性八人,病程最长十二年,最短五年。治疗周期最短为八个月,最长为二十四个月,平均为十八点六个月,一年后根据疗效判定标准,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管狭窄(继发性)症未再有复发。

3讨论

运用外科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管狭窄(继发性)症,存在一定风险,疗效不确定,易复发。患者往往倾向选择中医保守治疗。但常规中医保守治疗此疾病难度大,治疗效果不明显。本研究采用“杂合以治”,针对不同成因和不同体质病患,综合运用拨针、针刀、腰间盘针、火针、重罐、中药、钩针等治疗方法,围绕病因、病理对症组方进行整体调治,使自身各系统保持畅通,提升了自愈能力,结果提示疗效显著。

现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伴腰椎管狭窄症,又增加了专用的腰间盘针和五行六气三元针法,更加保证了快速治愈。中医“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已见证了三大转变,即变不可治为可治,变慢治为快治,变终生病为可根除。

[参考文献]

[1]王军王自平主编.原林主审.《筋膜学与中医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年11月.

[2]王自平编著.《全国针刀医学培训讲义》.[Z].中华医药科学院.年6月

[3]黄帝岐伯等著.《黄帝内经·异法方宜论》.[M].万卷出版公司

想要了解更多专业的新中医精华知医院官方







































白癜风专家会诊
北京中科白癜风崔永玲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lbomw.com/kjscyf/9375.html

------分隔线----------------------------